返回

2012-03-09

江西街:隐退在岁月深处的文化符号

作者:卯旭峰 时间:2012-03-09 阅读:552


    

▲巍然耸立在蓝天白云下面的万寿宫牌楼式山门  ▲集江西建筑风格和威宁民居风格为一体的清代古民居

  在我县老城区,有一条叫做“江西街”的老街道。这条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国内多个地方街道共有相同名称的老街,其得名定非偶然,背后一定有着深厚的文化内蕴。
  2 月11日 ,春光明媚,威宁老城沐浴在暖暖的阳光里。趁着周六难得的闲暇时光,笔者来到老城区,辗转询问了几位老人后,终于深入踏访了江西街——隐退在岁月深处的一条古老街道。
  古街: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
  “听说江西街是我们县城古时候最繁华的街道,我们想去看看,请问路往哪里走呢?”
  “那是旧社会的事了,现在人很少了,没什么看头了。还是开发区、街心花园那些地方热闹。”一位老人说。他的目光里充满了疑惑,和其他被询问者一样,他们都诧异两个小伙子为何要去看这条逐渐被历史遗忘、冷清寂寥的老街。
  我和朋友默默行走在这条古老而寂静的街道,寻找着属于远古的印记。走遍整条街,只有一些老木板房,极不协调地掺杂在平房之间,老屋墙根处偶尔有几个年岁久远的雕花石柱底座。可是向房主人打听关于这里与江西人的状况时,得到的只有他们满脸的疑虑。其实,也不怪,历经几百年的沧桑变化,这里早就物不是,人也非了。
  终于,在不断寻找中,两栋古老陈旧,且与其他房屋造型不同的老屋出现在眼前。我们欣喜若狂,欲把每一块砖、每一片瓦和木板都用相机拍下来。拍了半天,房主人告诉我们,“那不是江西人住过的房子,是郭开学家的”。郭开学,是我县近代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个人物。不过,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房主人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些极其重要的关于江西街的老故事。
  据房主人介绍,听老人们说,在清朝年间,江西一户做银器的人家跋山涉水来到威宁,经营自家打制的银器,由于银器工艺精美,受到当地人的喜爱,生意越来越好,财富越聚越多,就在城内建起了楼房,过上了富裕生活。后来在他家的邀请、帮助下,更多的江西人陆续来到威宁。如今的江西街便是当时江西商人聚集的主要街道,他们主要经营银器生意,因为生意红火,许多人家在这里修建了楼房豪宅,江西街也因此而得名。
  关于江西商人及江西街的过往,除了民间广泛流传的说法外,如今江西街那两栋保存较为完好的集江西建筑风格和威宁民居风格为一体的清代古民居应该可做佐证。另据《威宁县志》卷九“经业志”盐商表所记载,旧时威宁13户老字号盐商铺中,有一户就是江西谢德光开的“恒顺祥”。可见,当时江西人在威宁从事商业活动之活跃。诚然,这并非个案,而应该是全国当时普遍存在的一个商业文化现象。
  “这条街上还有江西人吗?当铺巷里,当时应该有很多家当铺吧?”在仅容两人通行的“当铺巷”里,我们的询问令人匪夷所思。
  “哪里还有什么江西人啊,几百年了,不知都搬到什么地方去了……”被询问的老人们在疑惑之后,还是作了回答。
  至于江西街如今为何没有江西人,这个问题不难回答。近代以来,国家战乱、时局动荡,散兵游勇、地痞流氓、帮会恶势力以及饥寒交迫无家可归的贫苦农民充斥在全国各地,烧杀抢掠,威宁亦不会例外。作为“异乡人”的江西商人,估计在这场灾难中更是首当其冲。或者见局势日衰、生意难做,精明的江西商人早做打算,未等动乱,先搬迁走了也不得而知。这又是江西街所承载的移民文化现象。江西人走了,但老人说江西会馆——“万寿宫”还在。
  万寿宫:过眼云烟的辉煌
  在一位老人的指引下,我们在草海镇民享路南段北侧找到了万寿宫。那座牌楼式的山门,在岁月蚕食下,虽然历尽沧桑变化、墙面斑斑驳驳,“万寿宫、江西挹秀”几个大字却还苍劲挺拔,牌楼巍然耸立在蓝天白云下面。几个老人分别坐在牌楼大门两侧晒太阳,让我们恍惚觉得,他们,或许就是历史的老人,在向我们暗示着什么。
  坐在进门右侧的老人叫阮元卿,他自我介绍是赫章人,80岁了,1957年来威宁的,那时候万寿宫是一座庙,里面各种菩萨塑像都有,破四旧时,塑像被毁了,后来就成了草海镇粮管所,现在还有人在里面居住。老人还告诉我们,听说以前万寿宫是江西商人为了方便老乡聚会,让初来乍到的江西人能得到帮助,康熙年间,已经在威宁打下根基的江西商人集资修建的江西会馆。其构造坚固,防抢强盗,易守难攻,旧时官家小姐们怕抢,都躲到此避难。还有民间传说称,当时江西人请八仙之一的吕洞宾题字,也许是因为吕洞宾繁忙的缘故,等飞到天上才忘记“宫”子上少了一点,于是取下脚上的鞋子扔下来填上缺少的一点,虽然是神话传说,却为本已神秘的万寿宫平添了几分魅力。
  据有关资料显示,万寿宫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占地面积 1750平方米,主建筑包括牌楼式山门,观音殿,地藏殿和许逊殿,均为两层楼房,屋檐翘脚,建筑风格与威宁民居风格有所不同,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虽说“江西会馆”有人居住,进入里面却不见人,只有停放其中的一辆摩托车和面包车证明里面尚还有人。慢慢搜寻,但见其主建筑已破烂不堪,屋檐下一残缺的雕花石块默默静卧,种植着白菜的泥土里露出半截残存的石碑,院内青石板铺就的地板还完好无损。虽然见不到万寿宫曾经的气派,但是从残留半掩于泥土中的粗大石柱和精心雕刻的石板上依旧可以看出当年的辉煌。据了解,1997年,县人民政府已把万寿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于万寿宫,于江西街,于威宁古老的文化,都是一大盛事。
  走过江西街,穿越万寿宫。昔日的繁华,已被岁月的尘埃深深掩埋,只有些许残垣断壁,以及一些零散的传说片段,以文化符号的形态呈现在世人回望的目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