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12-27

社区有了好产业

作者:夏超 时间:2018-12-27 阅读:187


 社区有了好产业
——二塘镇茶山社区蔬菜产业发展见闻
记者 夏超


  “我们蔬菜基地采取大棚与露天种植相结合,每年能种两季,今年5月份出产一季莲花白,亩产5吨左右,平均每吨1400元,每亩平均增收6800元,第二季蔬菜也是以莲花白为主,市场售价预计平均1200元每吨。”近日,在二塘镇茶山社区大棚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邓仕飞如是介绍蔬菜生产情况。
  近年来,二塘镇茶山社区发展蔬菜产业200亩,让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的同时,也带动了社区经济发展,成为该社区产业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蔬菜基地的创建,让茶山社区有了特色产业,为当地及周边群众增产增收搭建了平台。
  时下,正是二塘镇茶山社区蔬菜成熟的时节。在占地80亩的大棚种植基地,只见前来务工的群众有的采收莲花白,有的打包装车,你来我往,个个忙得不可开交。收购莲花白、番茄、辣椒等蔬菜的商贩络绎不绝。
  负责人邓仕飞正带领10余名当地务工群众在蔬菜大棚忙碌着,将新鲜的番茄、辣椒等蔬菜码齐装车。
  “这些蔬菜主要销往六盘水及毕节等地的蔬菜批发市场,今年的蔬菜带来了丰厚的利润。”邓仕飞指着基地旁一车车装车待发的蔬菜说。
  据了解,蔬菜基地目前以“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运行,群众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基地提供苗、管理技术、肥料,对于没有入股条件的群众,通过在基地务工获得收入,务工工资70元每天。
  邓仕飞介绍,今年冬天茶山社区种植莲花白200余亩,其中大棚种植面积80亩,露天种植面积120亩。蔬菜基地自创办以来,每天吸纳了二三十个群众务工。
  “大棚蔬菜基地今天刚好有20个工人务工,需要支付1400元的务工工资,种植大棚一季算下来,需要支付9万元的务工费。”邓仕飞说。
  今年42岁的何金兰流转了2亩土地给基地,去年12月份开始便一直在基地务工,平均每个月有1600元左右的务工收入。
  “这里的蔬菜办得很好,我流转了2亩土地,还在基地干活,不但学到了很多种菜的技术,务工一天还有70块钱,日子比以前好太多了。”何金兰说。
  作为基地的一份子,贫困户何金兰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还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习了大棚蔬菜种植和管理的技术。
  据邓仕飞介绍,基地现在每天能提供至少30个稳定的务工岗位。
  家在茶山社区二组的龚厚崇入股了2亩地,同时也在基地做管理人员,月工资3000元。
  龚厚崇告诉记者,在合作社务工离家近,工作也不累,每个月有3000元的务工工资,家里生活费有了,孩子的书学费有了,心里面也就踏实了。
  “以前我也是一直在家种点儿地,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想和邻居一样出去打工挣钱,但又有孩子和老人需要照顾出不去,我们社区创办蔬菜基地后,就可以在家门口打工增加收入,每个月能拿到固定工资,家里也照顾到了。”
  自去年以来,龚厚崇已经在基地打了一年多的工,每亩地每年有800元的流转费,到年底还有利益分红。龚厚崇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家里的经济收入水平也得到提高,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据了解,为壮大蔬菜产业,茶山社区今年10月份专门从山东引进了专业化的蔬菜种植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群众规模种植芹菜、莲花白、白萝卜,改变低效、耗时的传统种植模式,积极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
  “公司已经进驻社区,正在搭建140亩的高标准蔬菜种植大棚,下一步我们将创建蔬菜品牌,以打造纯绿色无公害蔬菜为目标,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各项技术标准进行种植生产,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实现产业增收,让群众获得更多的产业发展红利。”邓仕飞说。
  据邓仕飞介绍,明年开春后,社区全新形式的蔬菜基地会正式运行,每月用工量将达到600人次,年用工量达到7000人次,农作物也会呈现出多元的种植生产方式,带动社区内的群众就业增收的效果将会更加明显。
  依托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和交通优势,茶山社区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做大做强短平快的蔬菜特色产业,以产业促增收,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增收、抱团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好路子,实现了社区、公司和农户共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