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12-28

青年返乡创业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作者:唐爱梅 王成 时间:2018-12-28 阅读:212


 青年返乡创业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对话海拉镇海昌村返乡青年邹明召、邹胜
记者 唐爱梅 通讯员 王成


  时下,素有“党参之乡”美誉的海拉镇迎来了丰收。
  走进海拉镇海昌村,处处都是农户全家出动忙于采挖党参、晾晒党参的情景。
  今年海拉镇种植党参1.6万亩,现已全面进入到丰收期。
  据了解,海拉镇种植党参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直至今日,中药材党参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不仅带动了大批农户脱贫致富,还成为一张靓丽名片。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加入到党参种植行列中来,这一传统行业愈加焕发出勃勃生机。

邹明召:知识和技术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深冬时节,海拉镇海昌村艳阳高照,趁着大好天气,邹明召雇了五六个工人采挖党参。
  30岁的邹明召,以前常年在外务工,回乡种植党参已有五六年。
  几年来,在种植党参方面,他渐渐摸索出了一些门道,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我们这个地方从父辈开始就在种植党参,我们这一辈人从小就是在党参地里成长起来的。父母那一辈人种植党参,虽有经验,但缺乏种植知识和种植技术,信息渠道单一,遇到问题难以解决。”邹明召说。
  党参种植从选种选地、育苗移栽,到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每一个环节都需细致考察、认真钻研,才能保证丰收。
  彭早香是邹明召雇的工人里的一个,家里种了4亩党参,她说:“我们种的党参品种杂,产量不好,在党参交易市场上价格也不高,才四五块钱一斤。在这儿打工不但可以增加收入,还可以学学技术。”
  海昌村多数种植党参的农户都是直接从党参交易市场上买种,导致一块地里种的党参有好几个品种,产量自然就不高。
  邹明召介绍:“我们种植的党参都是每年自己留下来的种子,然后自己育苗移栽,品种纯正,种出来产量也比较高。”
  长期种植党参的农户都知道,一块地如果年年都种植党参,年产量会越来越低,邹明召一开始也搞不清楚这是什么原因。
  后来市科技局的工作人员来海昌村调研考察,邹明召就趁机请教,工作人员告诉他每年在种植党参之前,先在地里撒上一层石灰杀死细菌,或者是施肥时在农家肥里混入磷肥,这样就可以保证产量。
  邹明召按照科技局工作人员所传授的方法,第二年果然获得了丰收。邹明召说:“这件事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种植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
  主动学习积累经验,现如今邹明召已经成为当地的种植大户,今年共种植党参11亩,不仅自己富了起来,还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增收,每一年种植、田间管理、采收,共计可以带动140余人就业务工。
 
邹胜:网络社交平台为党参拓宽销路
 
  邹胜今年24岁,以前在外打工的时候是个“网瘾少年”。
  说起在外打工的经历,邹胜腼腆地笑了起来,说道:“以前我在深圳那边打工的时候,每个月一发工资就去上网,还在网上交到了很多朋友。”
  令邹胜没有想到的是,等到他回老家跟着父母种植党参之后,这些“网友”为他解决了党参的销路问题。
  邹胜家住在海昌村姬家梁子组,这里家家户户都种植党参。
  2013年,邹胜回老家跟着父母一起种植党参,也就是这一年,邹胜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得知“网友”正在做中药材收购生意,就问他收不收党参,随即两个人一拍即合,邹胜也顺势做起了党参收购。
  邹胜说:“按照市场价收购,每收购1吨党参,老板(网友)就给我2000元,有的时候一天就能收购2吨,每年光靠收购党参,我都有五六万元的收入。”
  邹胜常去海拉镇党参交易市场收购党参,有的时候直接在村子里面收购,每天起早贪黑,一个人搬着比自己重几倍的党参,他也感慨很辛苦,但是转念一想,“已经比打工的时候好很多了”。
  2016年,海昌村有80%的党参都是由邹胜收购。
  除了收购党参,邹胜家里还种植了20亩党参,每年一到收获党参的季节,就是全家人最忙的时候。父母负责在党参地里挖党参,邹胜在家里晾晒党参,听到谁家要卖党参就赶紧开着车过去收购。
  日子虽辛苦,但却很幸福,邹胜说:“家里卖党参加上我收购党参的收入,一年的收入大概有20万元。”
  在海昌村,邹胜一家的致富经历仅仅是一个缩影,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种植党参富了起来,建起了大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通过自身的努力,借助时代的机遇,让这片并不富饶的土地散发出了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