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12-29

王怀巧:见证江边村喜人变迁

作者:唐爱梅 王成 时间:2018-12-29 阅读:191


   从逝去的岁月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近日,记者来到海拉镇江边村,遇见了73岁老人王怀巧。从她的口中,了解她家在伟大时代里的风雨变迁,感受一个村庄在时代变迁中的脉动。
 
从缺衣少食到衣食无忧
 
  在王怀巧小的时候,能拥有一件麻布衣裳是一件非常值得炫耀的事情。
  上世纪50年代,家家户户都很穷,其贫困程度是现在年轻人无法想象的。王怀巧说:“那个时候我们村里很多人都没有衣服穿,挂着几个布条子就算是遮羞了,走进村子,到处都能看到光着身子干活的人。”
  那个年代,只有家里长辈手工活好的人才能穿上麻布衣裳。
  “将麻做成衣裳,这个过程非常复杂。首先要把麻皮从麻杆上剥下来,撕成条,再接驳成线,手工搓成小麻纱线后晒干,在织成布之前还要先糊上一层米浆让这个线变软,最后再用织布机将麻线织成麻布,这才能做成一件麻布衣裳。”王怀巧说道。
  “白天苦得无早饭,晚上冷得战兢兢。”王怀巧老人生动写实的描述出了日子的艰辛,吃苦菜叶,嚼苦菜根,苞谷面是“求而不得”的美味佳肴。白天饥肠辘辘地劳作,晚上在不蔽风雨的房子里瑟瑟发抖。
  从艰苦岁月中走来,短衣缺食早已成为历史,王怀巧说:“以前我们那代人没有衣服穿,但现在的娃儿挑着选着穿,过去有多苦,现在就有多幸福。”
 
从泥巴山路到水泥公路
 
  “条条大路修得平,照顾多少老年人;老年等着好社会,糖食果品送上门。”
  “条条大路修得宽,青年生活不简单;过着这种好时代,幸福生活万万年。”
  ……
  这一首首山歌从王怀巧口里唱出来,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她亲身经历过走泥巴山路的艰辛,在泥水里摸爬着长大,尝尽生活苦头的人,对于来自社会的一点一滴馈赠都心怀感激。
  王怀巧12岁的时候去镇上念书,每个周末回家都要走上近2个小时的山路。
  “那个时候我们都是住校,每次从家去学校的时候,还得背上一个星期的伙食,就是一小袋苞谷面,几个萝卜,几棵白菜。多陡的路我都走过,因为那个时候过得太苦了,所以觉得现在水泥路修通到家门口的日子真是太幸福了。”王怀巧说。
  目前,江边村长达26.1公里的通组路基本完工,近80%的农户已经完成“三硬化”工程。
  正如王怀巧老人所说,条条大路修得宽又平,不仅方便了老年人,还为青年人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
 
从上不起学到人人上学
 
  1958,这数字对于王怀巧老人来说非常特别,正是这一年,她进入到梦寐以求的学校里念书。
  那个年代读书,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那时候很多家庭都十分贫困,穷得叮当响,吃的是苦菜苞谷面,穿的是破布衣裳,一家人挤在一间小房子里,转身都挪不开步,“连1块钱的学费都交不起”。
  “但是我的父母思想好,送我去读书,虽然只上了3年学,只学了6册课本,但是所学到的东西影响了我一辈子。”王怀巧感慨地说。
  她早在十几岁的时候就知道,上不了学,穷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不重视教育,但是教育又恰恰是改变贫穷的关键所在。
  现如今,王怀巧的孩子都外出打工挣钱,她一个人带着小孙子,每天放学后就督促他写作业,和孙子说自己十几岁时求学的经历,希望他好好读书,将来能有出息。
  “现在每个孩子都有上学受教育的机会,不仅免学费,还提供营养午餐,以前我们上学的时候穷,冬天也是穿着草鞋,脚上裂开了大口子也还要去上学,相比起来,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王怀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