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六威高速”通车之际
作者:沈光勇 何欢 时间:2019-01-07 阅读:328

六威高速威宁北枢纽

1月3日,车辆从六威高速上驶过

开通首日,六威高速观风海收费站工作人员正在收取过路费
历时三年,1月3日,横跨云贵高原乌蒙山脉、贵州海拔最高的高速公路——六威高速公路正式通车,打通了一条贵州西北角通往云南、四川等西部地区的快捷通道。
六威高速从六盘水市老鹰山镇出发,一路向西北挺进,止于滇黔交界的威宁中水镇,横穿乌蒙山脉,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也是贵州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在这片特困地区,矗立着贵州西部人口最多的六盘水、毕节、威宁三座城市。虽有毕威高速和杭瑞高速的联结,但这三座紧邻云南的城市,却没有打通互通阻梗。
六威高速将对三座城市有机衔接,形成城际高速路网,打通与云南昭通、宣威、曲靖等重要城市的交通“动脉”,盘活贵州西部经济,带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2016年4月14日,六威高速全线开工令下达,一场攻坚云贵通衢的大会战由此拉开序幕。
六威高速要穿过高山深壑、越过峡谷激流、迈过软基溶洞、跨过铁路线界,还得突破高瓦斯地段和煤矿采空区……众多的艰难险阻,使六威项目建设一路铿锵,充满了战斗气概。
征战最极端气候条件。一批重点控制性工程,常年在大雾、大风和凝冰中争抢有效施工期,奋力书写“六威奇迹”。有“贵州最高海拔T构桥”之称的李子沟特大桥,桥区最大风速11级,每年至少50余天凝冻天气,还有年均6个多月的雨雾,极大地考验着项目建设者的智慧与勇气。大桥以20个月的有效施工时间,最终实现了“安全零事故”合拢,书写了六威建设浓墨重彩的一笔。
征战最恶劣地质条件。一批重点控制性工程,全力攻坚不可预知的地质灾害。地处高寒地带和一级瓦斯工区的双山隧道,在两支队伍的协力攻坚下,战胜了围岩变化频繁、岩溶发育突出、涌水突泥多发、煤系地层发育等困难,安全贯通,以“贵州高速公路最长高瓦斯隧道”的光环,让六威建设者扬眉吐气。
征战最复杂综合难题,着力解决工程困难和社会矛盾,奋力创造“六威速度”。在全省最边远地界的鸡冠山隧道,战胜了罕见体量的涌水和涌泥,浇筑了密集度惊人的溶洞,合理解决了民族聚居地村民的赔偿诉求,提前一个多月双幅贯通,为六威全线通车奠定坚实基础。
六威高速工程建设,凝聚了交通运输部、省交通运输厅和贵州高速集团的高度关爱,得到了项目沿线地方党委政府的真切帮扶,还得到全线人民群众的倾力支持。
六威高速全长190.11公里,其中威宁境内长达133公里,威宁相关部门在征地拆迁、群工保障等方面作了重要贡献。
这是一条创新路。六威项目自管建设试点成效明显,初步概算已节约建设资金40多亿元。项目全线“四新技术”运用广泛,离子切割机、智能压浆机、隧道初支湿喷工艺等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了工程质量,加快了工程进度,节约了建设成本,保证了施工安全。
这是一条平安路。六威项目以创建“平安工地”为主线,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以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为重点,以责任落实为保障,以教育培训为支撑,取得了全项目“零伤亡”贯通的业绩。
这是一条生态路。六威项目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通过弃土场绿化、河道生态恢复、工区扬尘治理、料场粉尘回收、边坡种植草木等,保证了周边自然环境良好,助力当地生态发展。
这是一条品质路。六威项目从细节入手,追求工程建设的标准化、精细化、整齐化、美观化,对填方、摊铺、浇筑等全部工程环节逐一对标检测,对不合格工程坚决实行“零容忍”,致力打造精品工程。
1月3日,六威高速这条横跨云贵高原的大通道,雄姿英发,正式迎来全线通车。
六威高速通车后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缩短了城市行车里程,从六盘水市到威宁县城从原来的2个多小时缩短为1小时,六盘水市到云南昭通市的车程由原来的5个多小时缩短为2小时。
二是在贵州西部形成三角城际高速路网。六盘水、毕节和威宁是贵州西部人口最为集中的三座城市。六威高速将三座城市有机衔接,形成高效、便捷、互通的三角城际高速路网,对拉动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实现落后地区脱贫致富、促进贵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是打通又一条出省大通道。六威高速的建成通车,在云南、四川和贵州之间打通一条贸易经济合作的便利通道。通过与四川、云南、广西境内的相关高速公路联通,六威高速架起了贵州资源富集地区通往北部湾和珠三角经济圈的高速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