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也谈诗歌
作者:韩林云 时间:2019-01-11 阅读:288
要说到诗歌,我没有什么评说的缘由,一是自己虽然偶尔也会写几句“所谓诗歌”的文字,到底还是“胡乱拼凑”,二是完全不专业,更遑论有所“建树”。
不过刚刚看到的一位老兄的诗论,也让我有所感悟,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毋庸置疑,诗歌是“语言凝练的升华”。一个好的诗者,也理应“惜字如金”,对每个字的运用加以推敲和考究——毕竟要用有限简短的文字,表述一个意境,一件事,一个哲理。对文字的选用,是第一要素,也是最根本的一条。
时下写诗者不在少数,或者提笔随意两句,进行简单断行,曰:我的诗歌。似乎写诗也成为一件极为简单的事:连标点都不需要,可以随意选择韵脚,甚至还可以不押韵——只要写成。而且,不少写诗之人兴许认为,写出来别人看不懂的文字就是最好的,最是难以理解越是深远,其实,恰恰相反。
让人能够理解,一看就懂我认为这才是关键所在。写东西不就是自己表述情感,给别人看么?看都看不懂,还有什么可谈!君不见《诗经》中的篇章,哪一个不是朗朗上口,简单明了(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最简单的文字表述)而这样的简单,才是真情感,真思想的流露呀!虽然也有委婉的表述,但如果说要表达的一直掖着藏着,不以真面目示人,试问,这样的表达意义又何在!不就是那几个考学就考古专用?虽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但于生活本身,依然失却了意义。
都说文学的东西是来源于生活,反应生活,然后提炼生活——目的还不是为了生活。人作为一种“高级别”的动物,有别于其他动物的,便是有了情感,多了思维:不仅学会了生活,更要服务生活,享受生活。诗歌上升到精神的高度,自然有“让人享受”的意味在里面,可我们生活中的人,觉得大多数只懂得表面的简单的生活本身,怎么引导,怎么用文字表述你提炼的生活内涵:这就是写作者应该思考的了——而不是别人看不懂,找不到头绪,云里雾里。
几个月前跟一位文友W聊到文学,说道诗歌,就说:现在的很多人写诗,基本都是一些无厘头的,看来看去,几乎一样。这位文友在好多年前已出版几本诗集,序都是一些省级国家级的“文坛领袖”所写——现在做了C市文艺刊物(主要是诗歌)的编辑,这些年来接触的诗歌稿件可谓不枚胜数,接触到的圈内人自然也不少,而且还经常组织活动外出采风写稿——有一次发了几首到某处采风回来写的稿子让我看看,帮忙改改提提意见,我骤然发现,W友的写作思路和灵感似不及先前,可能跟长期的工作模式有关,总在刻意的追求某种东西而又一时找不到如何表述。
事后,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难道一个人的思维观念真的会被束缚——当生活固定后,以一成不变的面貌出现。那么,对一个诗者无疑是一种“致命的重创和打击”。
“无厘头的诗”到处可见。有时候明明一句完整的话,偏要断成好几行,一首诗其实就两三句话。这到有点像“欧洲中世纪的十四行诗”。
人类语言文字表达的最早文学记录当是诗歌。且不说《诗经》洋洋洒洒,叙事抒情排比,给后人留下美好的怀念。《楚辞》照样朗朗上口,甚是有趣,至于各朝各代的不同形式的或对偶或长短句均有其特点,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本真的体现,人们总想用简单的,明快的,通俗的言语表述自己特定时段、特定环境下的心境,诗歌便一无旁贷地承担了这一神圣使命。
最壮丽篇章的桂冠,往往被诗歌摘取。西方也不例外。一部《荷马史诗》几乎成了西方人的“文学圣经”,从皇宫贵族到平民百姓,都爱诗歌,喜欢颂诗,写诗,还有专门的宫廷诗人,讽刺诗人等等称谓。我对外文不懂,不知道原著里的诗歌是否跟汉语译文一样,西方的诗歌常以叙事抒情诗擅长,境界亦甚为悠远,比之当下的中国新诗,在总体上,好似要胜一筹。就像前面所说,当下的诗歌,太过于“粉饰”,有意无意地都在追求某种“连自己也说不清的东西”,可以称为“抽象的元素”,大约跟中国人喜欢含蓄有关。国外诗歌表述直观得多,可能也得益于民族性格。
自然,同样是表述,只是方式不一样,并无对错,然则意境,却也见出高低。
很多时候,诗歌通常有“高雅的艺术”之美誉,绝不是空穴来风,跟其凝练之言语有关。可一味地作无病之呻吟,硬生生的搞追求,也全然没有必要,那还不如写写散文,或散文诗,照样可以优美,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自古至今,有那么多优秀的诗歌,不是各有各的特色。又为何要写成“哲理的,深邃的”——“无厘头”之言语,只会叫人觉得多余,叙事诗不也很好么?不信去看看泰戈尔的《故事诗》《吉檀迦利》《园丁集》……你定会发现不一样的美,无论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美,毕竟都是想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