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寨村: 印落福地苹果种植示范园开创农耕新模式
作者:沈光勇 时间:2019-01-25 阅读:300
走进“小金州”猴场镇,蜿蜒回环的千里乌江源至此集流成溪,集溪成河,朝着长江、百里画廊日夜奔涌而去,同时哺育着沿河两岸的村民,但见瓜果飘香、林木成畦,一派田园风光景象。
在猴场镇格寨村的山间坝子里,记者看到苹果园里进入盛产期的苹果树已经落光了树叶,果木进入了冬季休眠期,这是冬耕松土、修整树型、压条剪枝的好时节,技术人员正在林间穿梭忙碌,为来年的丰产丰收作准备。
2017年,威宁苹果专家杨华结合当地地理区位优势,发动农户利用闲置多年的土地参与入股,创建了威宁印落福地高标准苹果种植示范园,成为猴场镇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和带动群众抱团发展的示范典型。
截止目前,该示范园在建成350余亩核心区的基础上,新建苹果种植基地近5000余亩,362户农户直接以土地入股,其中建卡立档贫困户59户206人。基地每年用工10万人次以上,可提供稳定就业岗位100多个,直接受益农户在2500户以上。
创业艰辛 勇破瓶颈
“由于这里土地、水、气候等自然资源优势好,生产的苹果皮薄肉脆、营养丰富,市场竞争力强,一到采摘期,产品供不应求,根本不愁卖不出去。”杨华说。
在基地的发展壮大中,找准路子是关键。原先,格寨村主导产业并不突出,以传统种植业苞谷、洋芋为主。丰收丰产结硕果,幸福来之不易,这是村支两委与合作社打破传统观念,施新法,走新路,勇破瓶颈闯出来的结果。
时间回溯到2015年,威宁县委、政府出台加快发展苹果产业意见,要在威宁苹果优势区域打造集中连片的苹果种植基地,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辖区内苹果产业发展,带动广大农户脱贫致富。
2016年12月,格寨村村支两委牵头召开村民大会,动员群众以土地入股、农户自愿筹资入股的投资模式,自发创建印落福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2017年1月,该合作社以种植精品苹果为主,正式走向“三变”模式正轨,动员村民362户1189人入股,统筹整合耕地7800余亩,筹集入股现金181万元,各项折合注册资金共2000万元。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关心和扶持下,该基地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解决种苗供应,现已规范种植苹果近5000余亩。目前,该合作社已初步形成集产业转型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新模式。
近年来,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印落福地生态农业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领头羊之一,不但高效利用了土地资源,还带动了群众抱团发展,助推了当地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培训技术 发展壮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鼓舞下,该合作社因地制宜,结合了自身优势,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并组织专家、科技人员、农技人员、乡土人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技术培训。
领办创办山地高效特色农业项目带头人杨华、王鹏多次、分批组织农户到安顺市塘约村进行了实地参观学习,受“塘约精神”的鼓舞,农户积极以土地、资金入股。
就这样,之前各家各户零散的土地、荒置的土地变成了资产,资金变成了股金,“三变模式”初具雏形。
村支两委和合作社长期在果园内实地组织科技人员、农技人员、乡土人才学习苹果树整形修剪、肥水管理、病虫防治等田间管理技术,让当地群众借机学到了种植技术,更带动了周边乡镇、村寨发展苹果业5000余亩。
目前,经过努力已建成集高标准苹果种植示范、技能培训、水果采摘、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
截止2018年11月初,基地组织进行了20余次技能培训,受训人次1800多人次。通过各种培训,广大农户理念逐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生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三变”引领 群众增收
“我们格寨村交通便利,又有三岔河绕村而过,低海拔河谷小区气候好,适宜发展蔬菜水果种植。过去,都是老百姓零散种植,不成规模,抗市场风险能力弱,随着出去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村里闲置的土地也越来越多。”合作社理事宫厚军说。
近年来,当地群众在印落福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以塘约“三变”模式为样板和引领,按照“合作社+村+农户+资金”的“3+X”运作方式,大力发展苹果、樱桃产业。
“土地流转挣租金、入社打工挣薪金、入股参股挣股利”,格寨村村支两委按照“三变”改革措施,引导村民以土地流转、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的方式,积极以土地、资金入股合作社,把村里零散、荒置的土地变成了资产,老百姓手里的闲散资金变成了股金,农户变成了股东,过去“一盘散沙”限制发展的局面彻底改变。
这样一来,不仅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化了格寨村的产业结构,同时也为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贡献了力量。
如今,该苹果基地已进入丰产期,2017年产果50吨,产值80万元,2018年产果80吨,产值130万元。基地雇有长期技术工人6名,工资每人每年3万元以上,临时用工1.8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