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后,我们家脱贫了”
作者:陈武帅 许定华 时间:2019-01-28 阅读:370
一
两年前,高贵才在广东打工,过着四处奔波的漂泊生活,那时他做梦都没想到在威宁县城能有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高贵才老家在新发布依族乡峨嘎村,这是个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的村庄。
“坡陡,路不通,开门除了山还是山,还时不时有石头从山坡上落下来,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域,日子过得提心吊胆。”高贵才这样形容老家恶劣的生活环境。
高贵才说,从老家到新发乡中心小学读书,10来里山路要走两三个小时,由于没有一条像样的通组路,孩子们的求学路非常辛苦,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上学路上折腾。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当地政府为了让群众早日脱贫,动员群众搬出大山。
听到这个消息,高贵才从广东辞职赶回来第一个签字同意搬迁。
这个打工见过世面的彝家小伙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
2017年1月24日,农历腊月二十七,在春季前夕,高贵才一家6口人搬进了县城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阳光新区,分到120平方米敞亮的新房子。
高贵才是威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以来,第一个搬到县城入住的“乡下人”。
和高贵才一起搬进五里岗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同村乡亲还有40余户。
36岁的高贵才头脑灵活,是个热心肠,又见过世面,经过培训后,在社区物业公司当保安,负责三栋居民楼日常管理,每月有2000余元工资收入。
2018年初,五里岗社区成立,他又被大伙推选为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整日为搬迁群众跑腿服务。
高贵才算了一笔账,自己当保安收入再加当社区干部工资一个月有4000余元。妻子穆乖巧在社区小吃摊租了个摊位专门卖米粉等小吃,每个月收入不下2000元。两个儿子一个在九三中学读八年级,一个在威宁七小读三年级,再也不用像在老家读书时来回奔波。
“搬到五里岗来不但分到新房子成了城里人,还能挣钱养家、照顾娃娃和老人,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快速实现脱贫摘帽。”高贵才高兴地说。
二
初冬的艳阳柔和地照着,王兴田没有空闲享受这冬日时光,一大早就忙着帮父母摆摊卖蔬菜,忙得恨不得有分身之术。
40岁的王兴田,老家在龙场镇同心村,2017年3月25日搬迁到威宁五里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在王兴田眼里,龙场镇同心村是个“悬崖村”,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巍巍大山阻隔着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
人挪活树挪死,当初搬出大山时,父母有故土情结,王兴田反复做工作说服父母才搬了出来。
搬出大山,对于王兴田来说,这无疑是最正确的决定。
“守着大山一亩三分地,出去打工照顾不了家,在家里没有经济来源难以实现脱贫,带着贫困户的帽子,心里不好过,在乡亲们面前抬不起头。”王兴田回忆说。
2017年3月25日,王兴田和22户乡亲搬到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点,开启新生活。
王兴田应聘到社区物业公司当保安,如今还兼任五里岗社区主任助理,当保安和社区干部工资加起来每月有4000余元。妻子林美花在威宁雪榕金针菇厂上班,学习金针菇栽培和管理技术,月收入已有2000余元,成为一名城里的“上班族”。儿子王强在威宁七小读五年级,女儿王思艳在威宁七小读六年级。
王兴田父亲王万才和母亲马菊花闲不住,充分发挥活络的经商头脑,在五里岗社区A区农贸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卖蔬菜,虽然苦点累点但每月纯收入不少于2000元。
三
暖冬时节,走进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阳光新区,一幢幢崭新的高楼林立在眼前,干净整洁的小区内,广场、超市一应俱全,三三两两的搬迁群众来来往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高贵才和王兴田是易地扶贫搬迁实现脱贫的一个精彩缩影。目前,成千上万的群众通过产业扶贫、搬迁扶贫等实现了脱贫摘帽。
针对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问题,威宁积极为搬迁群众搭建就业平台,多渠道为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真正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目前,威宁易地扶贫搬迁办公室积极改善和提高搬迁群众的生活质量,加强对经开区便民小吃街、商业门面、平价农贸市场建设和管理。加强搬迁群众的思想教育,公司员工不定期深入搬迁住户家庭,了解群众就业需求。仅2018年就推荐500余人到威宁雪榕、奥博皮具、贵妹鞋业等园区企业就业;推荐400余人到广州、东莞、浙江等省外就业。
“针对100余名文化偏低、年龄偏大的搬迁群众就业,我们易地扶贫搬迁办公室推出“10+N”公益专岗招聘,推送200余人到县城管局、经开区社事中心、经开区物管公司等单位从事保安、保洁工作。”威宁易地扶贫搬迁办公室负责人杨仕举介绍说。
2016年以来,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搬迁8566户62339人。2016年共安置1340户681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48户5851人,涉及29个乡镇(街道)149个自然村寨组;2017年安置点搬迁2786户14031人;2018年祥和佳苑拟搬迁2408户11963人,恒大阳光新城AB区拟搬迁619户3191人,2019年拟搬迁五里岗开华佳苑20000人。
五里岗街道探索出“搬到好地方,融入新环境;住上好房子,成为新市民;用活好政策,增添新手段;创建好机制、获得新发展;过上好日子,奔向新小康”的“五好五新”模式,着力提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能力。
截至目前,审定通过并建档立卡贫困户1110户5476人;帮助转移低保156户559人;转移就学595人;转移户口378户1755人;争取省总工会投入“送温暖”福利费82万元,救助困难会员1720人;共培训搬迁群众2527人,促进就业241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