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抑或感怀
作者:王钱军 时间:2019-01-31 阅读:302
1
少年不识年滋味,长大后方知过一年少一年。或许,生命亦如此!恰如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小时候喜欢过年,但不知道过年的味道;长大后不喜欢过年,但过年的味道越来越浓,乡愁越来越有厚度,对生命的感怀更是抱有幻想,抑或是敬畏之心。
村庄在黑夜里,十分寂静,一眼望去,要么是黑得摸不到尽头,要么就是远处的山峰在混沌中抱成一团,树影婆娑,时而像抚摸着村庄这个孩子,时而不着调的向村庄招魂。
黑夜的到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黑夜里一个一个的人悄悄地离开村庄,看不到明天的红日初升。
小时候,每个人都渴望着自己能够走出村庄,看看山的背后,远方的大海。后来,再后来,每个人都像疯子一样,回到生养他们的故乡,看着这片土地,终究要藏在田间地头,山坡坡上。
2
那时过年,贴春联,赶花场,压岁钱,这些似乎都变得家常便饭。重要的是吃大白米饭和买新衣服。
除了过年那三天可以吃大白米饭,其他就算是端午节、中秋节这些节日都吃不上米饭,哪怕是重要客人来了也是如此。
期待穿新衣服的心情,更不用说了,只有经历过的你,才有深深地体会之感。有时候,并不是新买的衣服,是清洗干净的衣服。
那时,也许这就是最好的礼物,喜欢过年,有孩童时的愉悦感。
如今,时过境迁,变了天地。
一年四季,大白米饭不再是神话,穿新衣服,买新衣服,应有尽有。所有的所有,至少在我的记忆里是这样的。
3
很多人说,越长大年味越淡。
年味是静态的,人情味是动态的,人情味是判断年味淡浓的标准之一。小时候年味在小圈子里,小视野中,像一杯酒那样有浓度,一杯茶那样清淡。人到中年,圈子不再是村庄,视野不再是孩童时玩伴们一起翻越的那座山,淌过的那些浑水。
其实,有这样一个问题,萦绕在我耳畔:城市里,某个小区,一家人,有点事,大家都会出来看看,指指点点,但真不知道那家人的点点滴滴。村庄里,某家人有事,全村或以外的人都知道,不仅会说三说四,且会互帮互助,解决邻里关系。是城市的味道变了,还是村庄没有跟上步伐?
年后,村庄的人们,走出贵州,去了全国各地,工厂里,工地上摸爬滚打,千辛万苦,在异乡过着不一样的生活,尝尽人间烟火。
过年了,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村庄,来到家,这是年味的捆绑,才能欢聚一堂。但是,回来的人们不是各自抱着手机、QQ和微信聊天吹牛,就是开着一辆车村里村外招摇撞骗,四处显摆。
年后,牛也不吹了,车也被XX公司抵押了。生活,还得继续。
4
年味越来越淡,过年不是一家人的团聚,而是一家人的手机大团聚。不是邻里关系的拉近,而是邻里关系疏远与攀比。
三十年前,我们的品德好坏,成绩优差,是评判父母的标准。
而现在,我们是否有票子,是否有车子和房子,不仅是评判父母的标准,而且还是评判娶媳妇生孩子的标准。
人情味,或是年味,都不重要,在我们的心里,生活中,独善其身,别让人情味搅乱了我们记忆中的那个年味。
5
童年只是尝过妈妈做的饭的味道,炸洋芋,煮粉丝,包小粑粑,等等。
二十多年的辗转,尝过太多太多的味道,但都没有家乡妈妈做的饭菜的厚味。人生的味道亦如此。
借助年味的种种情缘,酒后把盏,一家人围着炉子火坐着,把家常话桑麻。
在村口屹立着的那口古井,水清澈见底,几根小草在水里摇摇晃晃,舞去舞来,小蝌蚪们游来游去,在它们的世界里自由自在,这大概是二十年前的印象了。前两天回来,我便特意去看望那口依然屹立在村口,病怏怏的古井,堆满了碎石头和泥土,既找不到出水口,又没得水停留在井里。
找到了儿时愉悦的地方,儿时做过的梦。三十年的光景,古井带走了回家的味道。异域他乡的你,过年了,都该回来,换个地方玩玩手机,陪陪家人,看看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