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02-01

外来小伙驻村记

作者:杨静 时间:2019-02-01 阅读:173


 外来小伙驻村记
——观风海镇箐河村“第一书记”史峻瑜的驻村故事
记者 杨静

  “只有小事干好了,大事才能做成。”这是史峻瑜工作记事本上的一句话。
  史峻瑜,今年33岁,黔西县人,2016年3月份被县规划局选派到观风海镇箐河村驻村三年,担任村“第一书记”。
  史峻瑜驻村的三年来,工作勤勤恳恳,争做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和标杆,为群众发展生产、增收致富、同步小康增添新的活力。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只有做到知己知彼了,做事才能百战百胜,得心应手。”史峻瑜一到箐河村就开始进村入户访民情。在他看来,要做好驻村工作,带百姓打赢脱贫攻坚战,第一步就是要知晓全村实情,了解百姓所需,然后对症下药,最后才能拔穷根、治穷病。
  史峻瑜为了能更好更快的了解全村情况,常常一个人徒步进村,“如果一群一群的进村了解情况,百姓会对我们有所顾忌,那我就不好和村民们谈心,知晓他们真正的困难。”
  实际上,史峻瑜的进村入户工作开展得也并不顺利,他向记者介绍,他刚来箐河村那年,因为自己是外地人,他在宣讲政策或是介绍工作的时候,村民表现出来的是对他的不信任,没有人愿意听他的。甚至在宣讲的过程中,还有老人听不懂他的方言,这就让他的工作极难开展下去。对此,他很是苦恼,但是工作还需要干下去,“既然身为箐河村的第一书记,就应该对村民负责。”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史峻瑜每天天不亮就徒步进村,一遍一遍的为村民宣讲政策。为了让村民更信任他,他帮助村民做农活,种庄稼,把自己当成村里的一份子,久而久之,村民开始喜欢上了这个外来的小伙子,对他在村里开展的工作,村民们也开始积极配合。
  “进村入户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用心去做,知己知彼,什么事情都能干成。”史峻瑜一直相信,只要坚持不懈,铁柱也可以磨成绣花针。
 
打基础 兴产业
 
  三年前,箐河村大多数地方都是土毛毛路,又陡又窄,进出很困难,买点东西很难拉到家,孩子上学也不方便,不仅这样,那时候的箐河村没有支柱产业,大家只能靠种植包谷洋芋维持生计,脱贫尚且困难,更何谈致富。
  史峻瑜对箐河村最初的印象,是穷。他说,箐河村虽然只有5个组,但那时候全村的贫困户就有107户,460余人。围绕在百姓身边的难题不仅是道路不通,产业不旺,连最起码的饮水工程都没有完全覆盖。
  为了能让箐河村百姓能快速脱离贫困的魔爪,史峻瑜每天都会工作到很晚,因为他想更快的找出治愈贫穷病的“良方”。
  2016年底,史峻瑜带领除陡坡、岩脚组的其余3组村民开始饮水工程的修建。2017年,史峻瑜为易地扶贫搬迁作动员工作,说动全村14户百姓同意搬迁。
  “做全村的动员工作,实际上要本地的人才好做,对于我这个外地人来说,面对百姓的不信任,我得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建立感情,让他们相信我是自己人。”看似简单的工作,对于史峻瑜来说,也是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策划实施的。
  2018年,在史峻瑜的努力下,箐河村的产业化发展得到了很大的突破和提升。在种植业上,他带领村民种植核桃500亩,并计划实施蔬菜种植400亩;在养殖业上,他带领村民喂养小牛,他的理想是争取每家都能在2019年养上2头牛。
  “你别看我我们村的产业比不上别的地方,可这些产业都需要百姓花上很多时间去做的,我们村的土质、地势都不利于发展种养殖业,发展到目前,村民没有怨言,我也满意了。”史峻瑜说。
  除此之外,史峻瑜还带领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开展“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发展新模式,在产业发展前、中、后帮助贫困户完成土地流转、产业投入、贴息贷款、技术培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
  现在,箐河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全村通组路也实施到大半,且都是4.5米宽的道路,村中有了支柱产业,饮水问题得到全面覆盖,百姓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驻村三年来,看到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还好,我心里的石头总算有了着落。”他说,来到箐河的这三年间,和百姓的点滴生活都触动着自己,想着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给百姓带去脱贫致富的希望,他的心里更多的是开心。他目前的愿望是,继续奋斗在基层一线,直到看到箐河百姓真正走向脱贫致富的快车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