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服务好“千企改造”工程 促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作者:杨旭东 时间:2019-02-02 阅读:160
本报讯(通讯员 杨旭东) 2018年以来,威宁以省、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以实现县内工业企业信息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为目标,多举措大力促进全县工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强化政策落实。组建技术评定机构,对企业是否属于高新技术类别进行认定,经认定为高新技术的企业,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充分利用好营改增政策,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和落实力度,增强企业改造升级的动力活力。对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企业,按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强化部门联动。工能、发改等部门加大联动紧密度,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行并联审批和联审联批机制,强化审批衔接,优化工作流程,提高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效率。推进电力直接交易等优惠政策与企业转型升级挂钩,支持电力直接交易政策向有意愿转型升级的企业倾斜。
强化资金保障。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展社会资本融资渠道,加强担保体系建设,引导社会资本和鼓励银行资金向实体经济倾斜,积极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吸纳社会资金资本参与。通过市场化运作,支持工业企业技改升级,争取基金规模不断壮大。
强化用地保障。针对工业发展重点转型升级项目,用地优先列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保障土地供应;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政策,统筹安排用地计划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土地综合整治结余建设用地指标,实行用地指标“点供”。
强化督查调度。定期调度、定期指导、定期督查,统筹推进“一企一策”“一项一策”,大力推进“千企改造”工程实施力度,提供“全流程、全方位”服务体系,优先保障项目建设用地、资源配置,促进“千企改造”项目开工建设、投产达产;风电、光伏新能源项目税收采取“三免三减半”政策。实行行政审批和服务项目“一站式”审批、“全程代办制”服务,深入推行首问责任制、岗位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上门服务,极大优化工作流程,提高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效率。
2018年,全县纳入“千企改造”工程企业共9户,项目10个(园区外3个、园区内7个),全年完成投资13.6亿元。目前,项目转型升级方案已制定完成。其中,象鼻岭一期、象鼻岭二期水光互补农业光伏电站项目、海拉中梁子一期农业光伏电站2个项目已经建成并网发电;万寿菊基地建设及色素颗粒、油膏加工项目二期,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及鲜食保健型马铃薯开发项目,太给农业低温制肉产业园,贵州奥博皮具厂房,杏鲍菇二期生产项目,贵州上海胡庆余堂饮片厂8个项目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