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02-13

把根留住

作者:王云 时间:2019-02-13 阅读:205


   小年已过,除夕的脚步正大步向前迈。
  下班途中不经意的仰望,映入眼眸的一串串红色的星光与路灯遥相辉映,在没有月亮的日子里照亮所有不曾被发现的美好。也许是因为时间的流逝,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新年,都像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每一个新年,也被赋予了别样的意味。每一个新年,都会在人心上,激起细微的震颤,像蝴蝶的翅膀在抽芽。但,只是也许。
  通往广场干道上的铺子,是今年对于年味唯一的认识,这并非说,我感受到了浓厚的年味。只不过是长时间,一天四次的途经,仿佛时针一样规律,总能察觉其中的变化。天天叫嚷着年底清仓大处理的羊毛大衣铺子,如川剧中的变脸,从黑脸的张飞,咻,如今变成了红脸的关羽……看,门帘上挂满红红的中国结大福,铺子外面的地摊堆满各式各样的福字和春联。曾偶尔光临的包子铺,在学校放假后,也在狭小的空间内摆满了春联和福字,不留一点空隙。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铺子对我来说,不过是上帝讲述光阴的故事的嘴巴。终究还是没能咀嚼出年味来。
  记忆中,春节的场景是:集市上摆满了年货,购买年货的人群肩擦肩,手碰手,背上的背篓也摩擦个不停……那光景,可以说是举手为云,挥汗如雨。备好年货。年三十,贴对联;粘福字;做年夜饭;小孩子穿新衣、戴新帽、放鞭炮烟火。初一,开始走亲串友……好不热闹。
  现在,这种热闹没有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好像曾经过年才能吃到的食物平时也能吃到,过年才能购置的新衣服平时也能穿到,直播的春晚爱看不看,抢几毛钱的微信红包成了牵肠挂肚的事情。如此一来,原先的热闹自然是少了,人们变得无所适从了。
  过年不爱出门看热闹,也不愿意走亲戚。打开朋友圈点开朋友发的视频,感慨,真是有年味,还是某地年味足。但实际我却只是抱着手机刷刷刷,不曾好好出去走过,除开上班的必经路,问自己,真的有在腊月里去看过自己所在城市的街道和集市吗?没有。连超市也没有去,只是在看朋友圈的人筹备过年罢了。这样,年不淡都难。
  我为年味的淡褪找了理由。许是长大了,对“小钱”不感兴趣了,所以没有那么期待压岁钱,自然就没有年味了;许是各种红包的抢夺让春晚没有了吸引力;许是习惯了安静,不再喜欢炫丽的烟花;许是大家都这么认为,所以没了小时候的年味;许是入社会了,迫于生活的压力,把焦点和重心放在别处,所以才感觉没有年味的吧。也许,年味的消失,是我们内心精神诉求在变化。原先所追求的丰衣足食已经实现,物质上的满足感带来的喜悦终究有限,而精神文化需要一时又无法建立,所以感觉毫无“年”味。曾经目不转睛的春晚变得不再精彩,朋友圈的各类“精彩”悄悄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却还刷得“开心”。
  网上新兴的娱乐种类繁多,人们早已应接不暇,并为此忙得不亦乐乎。于是,以前围绕物质、亲缘所建立起来的“年味”逐渐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年”这个节日越来越少了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和乡俗文化的感召力。我们追寻的年味正在远离。过年既是一种休闲,也是一种交流。时代在进步,文化和心理情感的需要变得更加突出,只要我们心中那份朴素的情感依然需要滋养,对家乡、对亲人、对朋友心怀惦念,年的味道便又会回来。我们要做的,仅仅是,常回家看看,有事没事,多和朋友聊几句闲话。
  放下手机,驱赶冷漠,约上三两好友,到街上走走,可以欣赏民间艺术团的新年节目表演,可以吃童年喜欢的冰糖葫芦或者棉花糖,可以走街串巷观看耍龙灯……其实年味一直都在,只是我们自己封闭罢了。说是年味,还不如说是在寻找维系我们民俗的根。这根,早已在我们长成中,成为了我们骨血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