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游
作者:谢智玲 时间:2019-02-19 阅读:207
读书犹如游泳,游泳是在水中游,读书是在字中游。字中游,你无比自由——时间随你挑,早上、中午、晚上,什么时候都可以。姿势任你选,躺着、睡着、站着、坐着,什么姿势都行。地点可随意,书房、卧室、厕所、车上,什么地点都好。游于书中,比做什么都自由。
我刚开始游时,却不如意。那时我技术不好,却想着去深水区——我总喜欢买别人推荐的书,我很想读出个所以然,书却吸引不了我,严重时是手捧一本书,上下眼皮挤在一起不肯离开。这时,书不仅提不起我的兴趣,还影响了我读书的品味。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父亲看着我,我虽拿着书,却心不在焉的。他对我说:“读书和游泳是大同小异的,对于初学者而言,在书中游时,也要量力而行。如果自己的体力游不到对岸,那就选一舒适区,自己慢慢摸索,找到兴趣爱好所在,然后在书中自由自在地游着,那样,你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也才会爱上在书中游。”
我想想是这样,不是每一本经典都适合每一个人。我们要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能看得下去的图书。不喜欢的,不要强求自己去读。从那以后,我开始选自己感兴趣的书,在书海里畅游,每游一次,都有震撼。
有一天,我随手翻看《约翰·克利斯朵夫》。阅读目录之时,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我开始聚精会神、一字不漏地读,精彩的段落读了一遍再一遍。书中富有哲理的句子有很多,“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我感叹着佳句的美好。这种文字化为音符,牵动着我的脉搏,冲撞着我的心灵。游走在这样的文字里,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真正的光明,永远不会被黑暗所掩埋。也不得不惊叹傅雷将原著精髓的深刻把握传递,从那开始,我把傅雷译的《名人传》《艺术哲学》《巴尔扎克作品集》《傅雷家书》等从头至尾认真阅读。
读的同时,也不能把头一直埋在文字里。就如孟子说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无论是在书中游得不能自拔,还是精疲力尽。我们都要结合自身,把厚厚的书读薄,把自己的思想读厚;把自己的欲望读薄,把对别人的要求读厚;把对别人的不满读薄,把自己的胸襟读厚。读书的目的就是完善自己,丰富学识,提高修养,从而更好地去生活。
海伦·凯勒双目失明、两耳失聪后,她因无法接受这个现实而整天怨天尤人,遇到一点不如意就大动干戈,这样的时间持续了两年多。直到有一天,她母亲给她找来老师安妮·莎莉文,帮助她学习盲语。开始时,她也自怨自艾。但她触摸着事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变得平静了。不再怨天怨地,而是努力学习,她把她理想的天空涂上了靓丽的色彩,写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佳作。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让我了解了作者的不易。也深知,人在绝境,依然能创造佳绩。面对绝境,不抱怨,不责怪,如果不能办好一件事,说明你能力不够,仍需努力。
读《菜根谭》,“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让我知道,尽心尽力做事是不错的美德,但如果过分认真导致心力憔悴,就会适得其反而丧失生活的乐趣,生活中不能太较真。“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让我知道,一个人要有高尚的品德,如果你品德不行,其它再好也无济于事。这也是我一生所追求的。游走在这样的文字里,一次哪里够呢。这种修身养性的文字,值得我一遍又一遍地游于其中。
每翻一次《论语》,特别是读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我就觉得游字用得甚好,游就是触摸,游于书中,就是与书亲密接触,从而把书中学到的真善美用在自己身上。把自己的潜藏找出来,成为更好的自己。
书中游,我把它当作我一生的事业,也是我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