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强化就业技能培训提高群众就业率
作者:杨旭东 时间:2019-02-19 阅读:204
本报讯(通讯员 杨旭东) 近年来,威宁以极贫乡镇、深度贫困村、少数民族聚居区等为重点脱贫短板区,围绕全县产业发展、企业用工需求和贫困劳动力的培训意愿因素,大力实施就业技能培训,有效提高群众就业率,助力全县“稳就业”和“保脱贫”工作。
有效把握切合点。把全县产业发展、企业用工需求和贫困劳动力的培训意愿紧密结合起来,以84个深度贫困村为中心,大力开展适合培训对象就业的培训项目,重点开展挖掘机操作、中式烹调师、针车工等就业前景好的工种培训,切实增强全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推进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全县大力推进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有序有效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县教育、人社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委托有资质的社会声誉较好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有针对性地对贫困户强烈需要且符合当地产业发展及劳动力转移的各种职业技能开展培训,助推乡村振兴,实现产业脱贫。
点面结合扩大培训覆盖面。在强力推进全县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的同时,培训政策向少数民族聚居区倾斜,广泛发动会使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教师、大学生志愿者等双语人才,对存在汉语言障碍的少数民族群众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对不具备普通话沟通能力的青壮年农民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新增劳动力的普通话沟通交流和运用能力,提高少数民族困难群众的就业竞争力。
加强就业率考核。为确保培训后实现就业,明确要求各培训机构建立劳务协作渠道,促进劳动力培训后就业,培训后就业率低于50%的机构,取消在威宁的培训资格;培训后就业率高于50%的,在分配培训任务数时,根据培训就业率予以梯度倾斜。
规范培训档案管理。人社部门进一步加强职业培训档案管理,采取有力措施,对培训班档案资料目录和内容进行再规范,要求各培训机构在学员参加培训时必须本人签字、按手印、照合影、组织开班仪式等,切实完善开班、结业、鉴定、申请补贴等各环节资料,确保口袋勒紧,严进严出,规范培训。
加大培训班监管力度。督促乡镇安排专人跟踪服务培训机构开设的培训班,严格落实培训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强化日常管理,做好参训人员组织;同时做好培训公示工作,设立监督举报电话、邮箱,不断加强培训机构监督管理。
2018年以来,全县共参加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达18670人,培训后就业11158人;引导就近就地就业1.2万人次;省外转移就业1.6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