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02-21

结构调整促转变 产业发展助增收

作者:陈美群 唐本黄 时间:2019-02-21 阅读:278


 结构调整促转变 产业发展助增收
――迤那镇中海村发展特色产业促农增收小记
记者 陈美群 通讯员 唐本黄


农户抱着丰收的西兰花喜上眉梢

 
  2月18日,晴好的天气给农民劳作带来了方便。在迤那镇中海村、乡民村恒大援建的大棚种植基地里,当地农民忙得不亦乐乎,砍、抱、装箱、运送,到处是收获西兰花的忙碌身影。  
  近年来,迤那镇中海村按照县委“党建引领、深化改革、组织起来、共同致富”的工作思路,紧抓深化改革机遇和恒大帮扶机遇,不断探索、创新基层党建,逐步形成“党建引领出思路、结构调整促转变、产业发展促增收”的中海思路。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以产业发展为统领,全村集体增收为目标,大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了由过去“单打独斗”向产业融合发展的“裂变升级”。
  “在外面每月能挣3000多块钱,工资也不算高,后来我们家附近的大棚里种西兰花,我就在附近找点工做,还能照顾家庭。现在家里养着三个学生,在这里一个月能挣2000块钱左右,也能补贴家用。”在大棚里劳作的曾正芬一边采收西兰花一边和记者聊了起来。曾正芬以前长期在外地务工,如今已经是当地大棚长期务工的工人了。
  细算下来,曾正芬除了在大棚每月挣的2000元收入,加上大棚分红、家里喂的两头牛、三头猪以及栽种的其它农作物,每年收入超过了4万元,远远比在外务工划算。
  基地里,除了曾正芬,来自乡民、中海两个村的村民也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够务工的愿望。
  乡民村村民陈小玉说:“我年纪大了出去找不到做的,大棚建起来,我们在这里一天能挣80块钱,找点零钱用可以了。”
  据了解,西兰花种植由贵州海金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实施,每年该公司按照贫困户用工达70%的要求,每天为7户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带动增收。
  “建了大棚,我们还是挺划算,一出门就可以挣80块钱。”中海村村民代早早乐呵呵地说。
  贵州海金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施启兵说:“我们在中海、乡民种植基地的353个大棚,每天用工在10人左右,我们每月要发放2万多块钱的工资,一年下来要发二三十万的农民工工资。”
  据介绍,在中海、乡民610栋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每年可就地用工7000余人次,共需发放工人工资60万元左右,其中贫困户可领到42万元左右,能有效带动贫困户增收。(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