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狠抓农业产业化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作者:李际龙 时间:2019-02-22 阅读:253
本报讯(通讯员 李际龙) 近年来,威宁紧扣“八要素”,大力推广“五步工作法”,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狠抓农业产业化发展,全面打开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篇章,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狠抓结构调整增收入。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要求,大力实施“213535”产业规划,巩固提升烤烟产业,加快马铃薯、蔬菜产业转型升级,着力突破苹果、中药材、畜牧业。坚持每年分别安排1000万元扶持马铃薯、蔬菜、苹果、中药材、畜牧产业发展,加大涉农部门资金整合力度。狠抓示范样点,通过4名县级领导人均5000亩、129名乡级领导人均1000亩的示范点建设,调减玉米32万亩,中垦薯业、江楠集团、开心公司、海升集团等龙头企业领办种植标准示范基地近5万亩,一批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2018年全县种植马铃薯180.3万亩,总产量达371万吨,总产值达67.9亿元;种植高山冷凉蔬菜91.63万亩,产量达260万吨,产值35亿元;种植烤烟26万亩,产值8.3亿元;累计种植经果林190万亩;种植中药材35万亩,产值11亿元;种植杂粮43万亩,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对每个特色产业实施一个产业发展规划、一个政策性意见、一名县级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促进特色产业裂变和绿色农产品泉涌。大力发展畜牧业,通过恒大集团的援建,新增规模化养牛场10个,养殖规模6000头;新增大棚9336个,新建冷库7个5000平方米,育苗中心3万平方米;人工种草保留面积24万亩,种植绿肥18万亩,建成规模养殖场15个,牲畜存栏达477.4万头(匹、只),畜牧业总产值达30.42亿元。今年计划调减玉米50万亩,拟种植马铃薯190万亩、蔬菜100万亩、中药材40万亩、烤烟26万亩,新增经果林78万亩。
狠抓园区建设促带动。按照“乡乡镇镇建农业园区”的要求,坚持把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平台、主载体、主阵地,坚持每年安排5000万元用于农业园区建设,加大融资力度,建成乡级以上农业园区48个,其中国家级科技园区1个、省级9个、市级3个,实现农业园区建设乡镇全覆盖。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化农业发展,以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重点,引进中农发、上海雪榕、海升集团、江楠集团、千喜鹤集团、北京德青源、云南华曦等大型龙头企业,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技术引领、高标准建园、高品质生产、高效益经营”的思路,立足发挥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全县农业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公司+基地 (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初步形成。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654个,累计有国家级示范社5家、国家加工示范单位1家、省级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社12家、县级示范社67家,实现乡镇新型基层合作社建设全覆盖。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发展各类龙头企业71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0家、市级38家。农业经营主体及园区的快速发展,使威宁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农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
狠抓科技创新强品牌。整合农牧、扶贫、科技、教育等培训资源,重点开展农业科技、特色产业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和“雨露计划”等方面的培训,2018年农民技能培训累计达50万人次、农民普训70万人次以上。坚持每年选派100名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开展创新创业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2018年科技在粮食生产中的贡献份额达66%以上,粮食单产达207公斤,粮食产量达54.8万吨,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推广力度,着力打造“威宁洋芋”“威宁蔬菜”“威宁苹果”“威宁苦荞”“威宁黄牛”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前农产品无公害产地认证71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7个、有机农产品认证4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贵州省著名商标8个。在2017年中国蔬菜卫士组织的“中国马铃薯之乡”网络评选活动中,威宁成功夺冠;同年,威宁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薯城”称号,成为威宁获得的又一张国家级靓丽名片,标志着威宁马铃薯产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狠抓产业设施夯基础。加快构建农产品市场体系,抢抓广州对口扶贫协作和恒大帮扶机遇,建设“中国薯城”、中国南方果蔬交易中心。建设完善冷链物流体系,2018年冷库库容达1.1万吨,气调库容量达2.1万吨。狠抓营销推介,内抓农校对接,外抓华南、华中、西南和东南亚市场的拓展,充分利用江楠集团、千喜鹤集团、开心公司等企业营销优势,积极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拓展市场,建成农村综合示范电商服务网点625个,推动“互联网+农产品流通”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有效推动威货出山。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加大产业路、产业水套设施建设,实施交通水利建设大会战,实现了村村通油(砼)路;实施主骨架公路和农村循环路网3238公里,建成主骨架公路247公里和农村循环路553公里;建成农村组组通公路4260公里,即将实现组组通公路目标;建成产业路287.6公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增强了产业发展的源动力,道路条件的有力保障,使生态农业产业大户们增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自信心和带动力。水利建设不断加强,全力争取并实施了一批骨干水源项目,实施产业供水工程31个,增加灌溉面积2.5万亩,产业供水工程的实施切实解决产业用水难题,为农村发展、农民创造有利条件。
狠抓农村改革增后劲。县几家班子领导相继带队赴浙江、四川、重庆、广西等地考察学习改革经验,一批改革有力有序推进。大力推广“塘约经验”“三变改革”,累计建成“塘约试点”107个,“三变”改革试点216个。各乡镇全面启动“塘约经验”试点,全面深化农村“三变”、农村产权制度、农村经营制度改革,让更多贫困户参与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实现抱团发展、共同致富。金融扶贫改革有效解决了农户和银行不愿贷的问题,2018年农户贷款达50.67亿元,其中特惠贷10.52亿元,用于产业发展29.63亿元。全面启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全面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真正让农户的承包权稳下去、经营权活起来,让沉睡的农村土地资产醒过来。实施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工作,摸清家底,建立台账,以保障农民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成立了县、乡、村脱贫攻坚讲习所并规范运行,采取“课堂式大集中、互动式小分散”的方式和多样化的群众语言“讲”“习”,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脱贫致富能力和基层组织服务群众能力。把党支部建在生产小组、建在产业链上,对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了优化设置,在23个行政村设置党总支,在村民组、自然村寨、产业链和合作社设置70个党支部,党支部下划分108个党小组,有效夯实基层基础。
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效推动了全县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进程。2018年农业产业增加值达97.0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35.5:23.8:40.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434元,其中来自马铃薯、蔬菜、畜牧业、烤烟等特色农业收入达3839元。2018年减贫6.4万人、3个乡镇摘帽、103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至6.7%;到2019年将实现余下的9.6万名贫困人口越线。全县呈现经济加速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