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02-25

威宁完善安置区社会服务体系打造易地扶贫搬迁综合服务样板

作者:杨旭东 时间:2019-02-25 阅读:236


   本报讯(通讯员 杨旭东) 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一直以来,威宁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最紧迫、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德政工程和民生工程来抓,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完善安置区社会服务体系,打造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综合服务样板。
  完善综合服务组织机构。县人社、教育等部门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管理新模式,探索设立街道办事处或易地扶贫搬迁综合服务中心,负责搬迁群众就业普查、制定实施培训计划、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就业跟踪、社区管理、低保、社保、教育、社会救助、合作医疗、信访诉求处理、社会治安管理、法制教育、应急处理等工作的统筹调度。
  优化社区服务机构体制。按照一个安置小区一个社区的模式,成立易地扶贫搬迁专门社区负责移民群体管理,完善社区干部编制,5000人以下的小区拟配置社区编制5名,5000人至8000人安置点拟配置编制7名,8000人以上安置点拟配置编制9名,发挥社区职能,由移民综合服务中心负责移民社区统一管理,开展包含社区管理、党务党建、妇女维权、预防青少年犯罪等社区工作。
  建立易地扶贫搬迁移民专项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在县委政府的统筹部署下,县财政局将对现有街道办事处、社区,拟建综合服务中心等经费进行重新核算预算,设立易地扶贫搬迁移民专项工作经费并纳入县财政预算,保障社区移民服务工作顺利开展。
  打造社区“1+8”服务平台。县民政、财政等部门及涉及街道通力配合,在安置点每个小区建立一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社区党组织功能室、社区卫生室、老年活动中心、幼儿乐园、儿童之家、日间照料中心、市民讲习所、图书室等大服务场所,由社区负责组织管理服务,面向搬迁群众免费或低价开放。
  强化社区思想文化教育。开办文明文化服务活动,在社区开展新市民思想文化教育,组织开展政策宣讲、就业培训、安全知识培训、公共交通知识培训,法制夜校、扫盲班、感恩教育等综合性教育;开展社区文明卫生评比和不良行为通报行动,对搬迁群众日常生活事件进行文明考评打分,全年评分高的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对评分低的进行重点批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