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乡打好脱贫攻坚“四场硬仗”民生得实惠
作者:沈光勇 时间:2019-03-11 阅读:206
本报讯 (记者 沈光勇) 近年来,石门乡牢牢把握“八要素”,提高扶贫产业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科学化水平,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和两个有机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打好脱贫攻坚“四场硬仗”,让民生得实惠。
近年来,该乡着力夯实基层党建,促进脱贫攻坚专职化、专班化、专业化,打造了一支具有专业思维、专业精神、专业能力的脱贫攻坚队伍,按照“五步工作法”,强力推进脱贫攻坚业务指导和组织实施。加大机制创新力度,持续用好“三会一课”等一系列“好办法”,用活“三级自治”、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三查三评三奖”等“新办法”,把广大群众聚集到脱贫攻坚战中来。借力“外援”,用好“内贤”,动员各方力量合力攻坚。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施全乡安全饮水提升工程,绝大多数群众实现通自来水;实施全乡电网改造提升工程,群众生产生活用电安全稳定;新建和改造各类道路310公里,在全县率先实现村村通油(砼)路,年底实现组组通公路;中石高等级公路即将建成通车;实施全乡通讯提升工程,全乡4G网络覆盖95%以上。
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规划2016年至2018年搬迁593户2630人,其中搬迁到威宁县城151户720人,其余搬迁至石门集镇和观音山社区,现已累计搬迁439户1866人。
在产业扶贫方面,该乡牢牢把握“八要素”,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贫困群众抱团脱贫的能力。经过这几年的不断探索努力,仰天窝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烤烟基地、畜牧产业基地、蔬菜产业基地、团结村大蒜种植基地、电商扶贫实训店等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共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941户3586人,托起了石门乡产业扶贫大格局。
在“三保障”方面,该乡优化设置17个校(园)点,实现学生就近就地上学。石门民族中学是目前毕节市条件较好的农村中学,教育教学成绩从2015年末的全县倒数第3名上升到2017年的第2名,今年继续保持。完成石门乡卫生院改造,新建和改造11个村卫生室,配齐国家基本药物,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率达100%,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完成农村危房“危改”“三改”290户,今年计划完成民居排查改造收尾工作,实现全乡群众住有所居、住有所安。计划再建80座农村公厕,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抓实“10+N”个一批就业扶贫,全乡共开发各类就业扶贫公益专岗321个,吸纳贫困户就业300人。
据了解,该乡不断夯实基层党建,为打好脱贫攻坚“四场硬仗”保驾护航。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底的45.97%下降到现在的9.4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5883元上升到2018年末的962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