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好通组路 群众好致富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19-03-11 阅读:221
修好通组路 群众好致富
——盐仓镇营洞村组组通公路建设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记者 马召凤
“在很久以前,就发生过连人带马一起滚到沟里去的事情。”这是盐仓镇营洞村村民苏节冬与路相关的最深的记忆。
在苏第团的记忆里,最难忘的还是肩膀上火辣辣的疼。以前,山高路烂,很不凑巧,他家的大部分土地都在山上。每年开春,他的双肩就要背山上土地所需要的全部生产资料。肥料、地膜、种子,用肩膀上一道道的勒痕与土地产生联系。
“村里的男子啊,就用凿子蹲着一点一点的凿啊,才有了后来人背马驮的这条小路。”在苏第朝的讲述中,路是一代代人用凿子在山间开出来的一条小毛路。那是很久以前,山还是一片荒山,没有路。老一辈人为了能把山上的土地种好,一家一户的用凿子在半山腰凿出了一条一米左右宽的毛路,方便背送材料上山。
一个个与路有关的记忆里,路成为让村民生活负累的罪魁祸首。它阻断了对外交往,让土地种植成本翻倍的增加,也让村民困守一方。
“以前没修路,我一天耗费在土地上的体力只够背两趟农家肥。”苏第团共有5亩土地在山上。而且是在距离最远的山上,年年种,年年穷。别的地方是盼着丰收,而在营洞村烟杆石沟的村民看来,丰收是喜忧参半的。往往越是丰收的年月,他们肩膀上就有着更深的勒痕。到了最后,村民们实在背不动了,粮食就不再往外卖了,而是直接留在家里喂养牲畜。而这也意味着,村民们靠土地谋求经济发展这条路被堵死了。
村主任施辉琴说:“我们这里其实不算偏远。”言外之意,是交通闭塞阻碍了当地产业的发展。多少年来,很多次产业发展的调整都在村子里传开了,可唯独落不到烟杆石沟,施辉琴也有过很多发展村里经济的想法,最后,都因为实际落地总绕不开路的困扰而夭折。
不通路想买辆车子都开不了,不通路种点粮食都拉不出去。
去年1月份,当挖掘机轰隆隆的在山腰上凿出了一个大口子,这个消息一下子传开了,路是真的要修了。这意味着村民们将要结束用人背马驮的方式种地的苦日子,孩子们上学不再小心翼翼扒着山岩走路,新的产业能够走得进来,村里的农作物也能够拉得出去。
通组路的修建让很多原本打算放弃土地的农民又产生了新的希望。不仅如此,通组路修建到哪里,哪里的村民就有了新的就业。当地村民积极的投身到修建通组路的队伍当中。
“一天160块钱,算下来现在已经挣了两万多块钱了。”苏节冬正在满身水泥的忙着把路面耙平,这是他每天的工作,虽然够苦,但是工资算下来比在外面打工要好许多。更为重要的是,自己来修建自己要走的路,工程质量上他放心。而如今已经60岁的苏第朝,闲着没事的时候每天都要到路边去转悠几圈,看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进度。后来,他干脆也报名参加修建,他想的是,多点人参与施工工程进度能快点,自己也能赚点外快。因为年纪偏大,体力稍弱,他每天领的是130块钱的工钱。“一年了,路马上就修好了,我手里也挣了一万七八千元钱了。”苏第朝说道。
营洞村通组路总长13.2公里,惠及全村549户2613名村民的生活。“预计是这个月20号全线通路。”施辉琴表示,这条路曾经给当地百姓带来多大的难处,以后就能带来多大的益处。这是一条承载着当地百姓发展致富愿望的“出路”。
如今,通组路即将修通,作为村干部的施辉琴也终于放下心里的这块石头。对于他来说,路不修通,平日里的下队走访贫困户也让他头疼。
“马上就修通了,这下,很多组的村民都可以也展点特色产业了。”施辉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