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别拿自己当“外人”
作者:沈光勇 文贵 时间:2019-03-13 阅读:252
驻村,别拿自己当“外人”
——新发乡龙滩村“第一书记”李大奎驻村二三事
记者 沈光勇 通讯员 文贵

李大奎(右)带领群众采收新辣椒

夜话龙滩

李大奎(右)带领群众采收新辣椒

夜话龙滩
人勤春来早,生活有奔头。早春时节,全省2019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令传遍了村村寨寨,坐落于北盘江上游可渡河畔的新发乡龙滩村一派繁忙景象:田间地头,村民忙着翻犁土地;山林坡地,大家抢抓农时补种软籽石榴苗,建起“绿色银行”,守住绿水青山。
然而,三年前,这里还没有一条硬化路,没有一块水浇地,甚至个别村民小组还时时受到山体滑坡的威胁,全村人均年收入不到5000元,贫困发生率达到45.4%……
如今,走进这个小小的村落,充满民族特色的贵州民居风格建筑群掩映在乌木林、石榴林中,呈现出一幅和谐美丽、生机勃勃的田园春景图。这一切变化,还得从三年前村里来了个“外人”说起。
好稀奇!村里来了个“外人”
走过的路,洒下的汗,当地村民记在心里;吃过的苦,受过的伤,当地村民也记在心里。他,就是新发乡龙滩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长李大奎。
他用近三年的时间,用真蹲实驻、真情做事的态度与作风,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也用实际行动,改变着一个村庄的村容村貌、经济水平和思想观念。
时间回溯到2016年10月,在七星关区千溪乡兴荣村驻村的李大奎接到新任务,转战到全市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新发乡龙滩村任“第一书记”。
“10月13日,车子在凹凸不平的山路上不停地摇摆着,山风放肆地从悬崖边飚来,我右手紧紧握住车扶手,掌心不停地冒着冷汗。”回忆起初来的情形,李大奎说。
当天,一路颠簸了四个多小时,于黄昏时分到了龙滩村委会所在地。“一把锈锁锁住一扇开裂的木门,门的两边是村‘两委’牌子,地上是些杂草杂物,还有一排房檐水滴打出的小水窝。”这是龙滩村给李大奎的第一印象,用他的话讲就是“心里觉得‘拔凉拔凉’的,不是滋味。”
尽管如此,李大奎还是第一时间就着村委会住了下来。十几年的农村工作经历告诉他,“村委会是一个村的灵魂所在”。他知道,“这既是他的家,也是他的战壕。”
新任龙滩村“第一书记”的李大奎,在空空的村委会召开了到村后的首场“两委”班子会议,算是“认门路”。
散会后,李大奎随曹顺友在村里转了一下午。晚上,两人就着曹顺友家的小火炉,炖了老火腿,饱餐了一顿,还边吃边聊,了解了村里不少的情况。
之后,李大奎在村里常驻了下来。村里总有人在指指点点地议论,“有个外人,住在村公所不走了,个子不高,黑黑的,一天东窜西窜,问这问那的……”
有意思,“外人”给我们做好事
李大奎住下来不久,就从“娘家”市政府办拉来办公桌椅,将村活动室武装了起来,并建立健全了值班值守、说事议事、代办服务等制度。
阵地建好,行事不慌。阵地建设、村务管理终于走上正轨,让群众有了主心骨。
接下来,他访遍了村里所有党员、寨老、贫困户。通过走访了解到,村里没有一条通组硬化路;没有一块地有产业灌溉用水;没有自来水,水源点在村寨下游,群众饮用水要用水泵抽或扁担肩膀挑;一处山体开裂严重,时刻威胁着山下25户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群众事,无小事。李大奎深深地意识到,上述摸出来的情况,正是当地群众最急需、最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他驻村工作的突破口和归宿点。
说干就干,李大奎带着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成员,跑遍了市交通、水务、国土等部门,协调了项目资金725万元,实施了通组路5条、提水工程1个、产业配套用水工程3个,并开展龙滩组裂石山体隐患排除。同时,协调市发改委筹资25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协调市交建集团捐赠设立教育助学资金100万元。
看到李大奎带领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真心真情驻村,用力用心帮扶,看到龙滩村一天比一天好、逐渐发生着的变化,大伙觉得这个“李书记”还有点儿“意思”。
“打堆”的时间久了,与大家也混熟了,干的事儿多了,群众不再冷眼旁观,开始主动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来。原本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也在“干一件成一件”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慢慢恢复了凝聚力和战斗力。
真有心,“外人”也是自家人
2017年春节收假回来的第二天早上,曹顺友一边吸着水烟筒一边走进村委会,死活拉住李大奎回家吃早餐。刚进门,土鸡蛋面的香味迎面扑鼻而来。坐在院坝里,李大奎和曹顺友一人一碗土鸡蛋面。
“李书记,认得这是什么树不?”间隙里,曹顺友顺手指着门前一棵挂着十几个“毛蛋”样干枯果实的树问。
“野石榴树啊,龙滩到处都是,还用问?”李大奎答。
“自从你来了以后,帮了我们村不少忙,路和水都差不多了,危房也正在改,串户路也正在做,大家都很感激你,只是……”
“只是什么?”
“你也看到了,村里大家都还很‘老火’,虽说‘穷得丁当响’的人家没几户,但多数人家也好不到哪里去。大家都是农民,‘古老古代’的靠种苞谷为生,又能好到哪儿去呢?我们村野石榴都长得这么好,你能不能帮我们搞点好品种的石榴苗来试试?”
曹顺友虽然不识文化,但凭着实实在在,得到群众公认,威望较高。他当了二十多年村干部,说话办事很有一套。
李大奎感觉心里顿时亮堂起来,他深深喝了一口面汤,有好事儿来了,可以准备大干一场了!
其实,在这之前,李大奎早就走遍了龙滩的旮旯角落,土地薄瘦、天气干旱、石漠化严重的龙滩村,唯独野生石榴长得很好。这里,只要解决了路和水的问题,很适合发展水果和蔬菜。
之前,李大奎曾召集村“两委”、驻村工作组、党员群众代表等,针对龙滩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入分析过,反复讨论过,还就适合发展什么的问题,初步确定了龙滩村产业发展“长短结合”的思路和规划。
由村“两委”牵头,把该村2204亩土地全部统筹起来,长效项目以“一村一品”模式发展软籽石榴,短、平、快项目则计划在石榴林下交替种植辣椒、小黄姜、白芨、大蒜、茄子、四季豆等,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 快速实现增产增收脱贫致富。
李大奎知道,自己就是套在犁沟里的牛,已经没有退路了,带着责任负重前行是唯一的出路。
“石榴种植的方案已经报市农委了,这星期回去我再请幸勇书记帮忙协调,他是分管我们驻村的。”李大奎喝完面汤,一边放碗,一边说道。
碗还没放好,曹顺友的电话就响起来了,打电话的是下坝自管委的主任夏奎江,他也是一个贫困户,勤劳肯干,苦无门路。
“下坝地里产业用水的主管道接口爆裂了,水冲在了路上。”夏奎江在电话里的声音很急。挂了电话,李大奎搭上曹顺友的摩托车,向下坝赶去——
很给力,“外人”领出致富路
“发展思路是有了,但实施的难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一砖一瓦都要亲历亲为。”李大奎说。
2017年春耕时节,李大奎的苗木申请获得了回复——市农业部门协调解决了100万元用于支持龙滩村发展产业。同时,云南高老庄农业开发公司也愿意为龙滩村种植软籽石榴提供技术指导。当年,龙滩村就种了700亩软籽石榴。
2018年,市农业部门又支持了100万元资金。同时,恒大集团扶贫公司出资200万元解决白芨种子款。现在,村里的2000亩软籽石榴长势喜人,石榴林下套种的200亩白芨和蔬菜生机勃勃。
有了产业,龙滩“村中无闲人,山中无闲地”,一年到头都是忙碌景象。
2018年初,李大奎为了不误农时,带着村民排班引水浇地。每天清晨,上百名村民一起犁地、起垄、浇水、盖膜……
为了能让农产品卖个好价钱,驻村工作组赶在收获前忙着跑市场。3个月的时间,李大奎和销售团队“风餐露宿”。6月初,早熟的农产品刚好上市,“近市场”价格好,李大奎就带着村民搞校农结合、店农结合、乡场集市销售,重点销售小瓜、软皮豆、茄子、早熟辣椒等;7月,农产品熟得多了,“近市场”消化不完,价格也有所下跌,就跑“中市场”,与六盘水、威宁、毕节的农产品贸易市场建立合作关系,重点销售辣椒、萝卜、糯玉米;8月,大量农产品上市,很多地方出现滞销,李大奎只得带着大家跑“远市场”,和湖南、广州、重庆、成都等地建立保底销售关系,重点销售辣椒、小黄姜、大蒜。
为了保证菜品新鲜,当天采摘的蔬菜必须连夜运出。然而,从龙滩村到县城要走45公里险要山路,运输过程中不少农产品受损,让村民遭受了经济损失。
痛定思痛,李大奎和村“两委”、党员、群众商量,打算在村里建辣椒烘干厂。如果鲜辣椒运不出去或市场不好,就处理成干辣椒。庆幸的是,龙滩村的干辣椒销量不错。
“去年,我村里种的早熟蔬菜获丰收,价钱卖得不错,我还买了三轮车和越野车,日子比以前红火多了。”贫困户李正员尝到了甜头,主动申请脱贫。
过去的3年,李大奎带领村民抢晴天、战雨天,闯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全村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2018年底,龙滩村成功“脱贫摘帽”。
现在,李大奎正忙着和村“两委”商议,以开展新时代基层党建提质攻坚行动为契机,从村里的年轻人中培养、发展党员,进一步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以期让“新鲜血液”带领龙滩村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快车道”上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