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丰村里有个陈大明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9-03-13 阅读:269

石门乡年丰村靓丽的村活动室
“年丰有个陈大明,头脑实在太聪明。带领群众修广场,建起产业奔小康。”今年春季大年初二,在年丰村小广场上村民周梅用山歌点赞陈大明。
周梅口里的陈大明,就是石门乡年丰村党支部书记,一个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人。
★★讲习所里话变迁
1977年出生的陈大明,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年丰村的巨变。特别是当上村党支部书记以来,这个中专文化的年轻人敢想敢闯,带领群众不断实现脱贫致富。
2017年4月,年丰村率先成立了石门乡第一个村级新时代农民脱贫攻坚讲习所。成立伊始,陈大明按照脱贫攻坚讲习所突出“讲”和“习”并重的要求,认真开展和落实每周一次支部会、每周一次两委会、每月一次党员会、每月一次群众会。
“目前,我们村水电路通了,村庄变漂亮了,还创办了12个专业合作社,种植烤烟4000亩、竹柳3000亩、经果林500亩。”陈大明高兴地说。
陈大明说,年丰村的变化离不开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讲习,一堂堂讲习课让村民立起了发展志气、丰富了致富技能、掌握了致富方法。
64岁的老党员李兴华,妻子去世十多年,儿子家也不富裕。听到陈大明用小喇叭在村里讲习党的惠民政策,鼓舞了他的志气,决心用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
于是,李兴华推掉村里原本评给他家的低保名额,带领儿子到年丰村小坪梁子种天麻。
“2018年我家种植了5亩天麻,毛收入十多万元,一年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李兴华说。
如今,陈大明依托脱贫攻坚农民讲习所,通过群众会、报告会、院坝会、田坎会等形式,运用“三级自治”的石门经验、“三进三增”的石门方法、“三鞋干部”的石门精神,借鉴“塘约道路”的成功经验,带领全村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小山村办起“春晚”
今年春节大年初二,石门乡年丰村小广场上,人头攒动,欢呼声此起披伏,人们用山歌、小品、相声等艺术形式表达对新春的祝福,为脱贫攻坚鼓与呼。
曾经贫穷落后的年丰人,做梦都没想到村里发展这么快,没想到村里也能举办“春晚”,享受一场文化盛宴。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小山村办“春晚”,这个主意就来自村支书陈大明。村里发展起来了,陈大明觉得群众精神文化追求也是脱贫攻坚的一部分。
“今年过年不喝酒,喝酒就喝年丰酒。年丰酒里话丰年,幸福话儿说不完。”已经脱贫致富的村民熊朝万也用山歌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熊朝万是年丰村名人,前些年喝酒出了名,是“酒鬼”,这些年酿酒出了名,是“酒老板”。
几年前,熊朝万还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
“以前家里住的土墙房后墙都快垮塌了,屋顶盖的是石头压着的塑料布,条件很糟糕,连上大学的学费都是爱心企业资助的,生活上更是靠自己勤工俭学维持的。”熊朝万回忆说。
在村支书陈大明的帮助下,熊朝万利用外出深圳务工积攒下来的17万元钱返乡创业,注册了商标,办起来酒厂。
如今,熊朝万的小酒坊一天有1000斤左右的产量,主要销往广东、重庆、云南等地。
“我要把酒坊运转起来,尽快打开市场,拓宽销售渠道,争取把村里的贫困户都拉进来,大家一起挣钱。”熊朝万信心满满地说。
★★年丰村好支书
2010年以前,陈大明是一位大货车司机,每月有2000元的收入。是年丰村“见过世面挣过大钱”的人。
为了带领乡亲们发展致富,2010年6月陈大明放弃了跑长途货运的工作,成为当地的一名村干部,每月工资300元。
年丰村铁匠塘,是个苗族聚居村寨,也是条件最为落后的寨子。“人与牛羊同住,蚊子和苍蝇齐飞。”是铁匠塘曾经的苦涩记忆。
陈大明当选村支书的第一件事,就是整治村容村貌,改变乡亲们不讲卫生的陋习。
如今,走进年丰村铁匠塘,映入眼帘的是干净的通村通组路,整洁的村容村貌。
在陈大明的带领之下,年丰村从曾经的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发展到如今人均年收入6000余元。
年丰村的蜕变也让陈大明收获不少荣誉。2012年荣获“抗震救灾感动威宁”模范人物的称号;2017年5月被团县委评为“脱贫攻坚十佳优秀青年”。
陈大明却说,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是最好的奖杯,比金杯银杯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