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新种子 收获新希望
作者:张晓娅 唐本黄 时间:2019-03-18 阅读:174
种下新种子 收获新希望
——猴场镇发纠村大棚产业助农致富小记
实习记者 张晓娅 通讯员 唐本黄

村民正在种植西瓜
春天,给人以新的希望。
3月12日,走进恒大集团援建的猴场镇发纠村蔬菜大棚基地里,打孔、栽苗、覆膜……种植西瓜的人们忙得不亦乐乎,一幅勤劳耕种的画面展现在记者眼前。
猴场镇发纠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长期以来老百姓都靠种植传统的玉米、洋芋为主,始终找不到增收致富的出路。
2017年,恒大集团在该村援建了359个大棚,进一步夯实了该村果蔬产业发展基础性设施,同时,该村还引进了专业的涉农合作社整合种植,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恒大集团威宁分公司猴场镇负责人郑皓告诉记者,该基地占地面积230亩,基地土地流转费第一年每亩800元,第二年每亩850元,逐年递增,直至每亩1200元封顶。
据威宁民心种养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黄桥银介绍,该基地359个大棚,现已种植250个,其中43个种植马铃薯,157个种植西瓜,80余个种植白菜,这是第一季,预计在五月份成熟,之后还将在第二季种植辣椒、莴笋,预计年底还可以种植第三季。
该基地覆盖359户贫困户1641人,每个棚产量接近2000公斤,一个大棚年底每户贫困户保底分红700元,如果农产品出现滞销,将会由龙头企业进行保底收购,充分保障了果蔬种植从订到产,再到销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我们基地不愁销路,每年成熟,供货商都直接来基地里买走了。”村民们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育苗、翻地、施肥、浇水、栽苗、再浇水,是种植西瓜的必经流程,基地配套以色列耐特姆滴灌系统,能够实现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这一配套基础设施大大提高了蔬菜大棚的种植效率。蔬菜大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运营,通过扶持引导、典型带动、政策激励等措施,超前谋划,提前种植,不断引领村民增收致富。
与此同时,猴场镇发纠村还以合作社引领带动当地百姓发家致富。在合作社运作期间,优先录用该村及周边贫困户在基地务工,为基地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务工机会,真正实现了产业就在家门口,打工不用往外走的良好格局。
基地上每天的工人大约有40名,他们分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一般工人等,每天能挣50元、60元、70元、90元、150元等不等工资,
来自浙江的徐观忠是该基地的技术管理人员,他来贵州已有11年了,负责该基地的技术管理和员工技术培训,每月收入9000元。在大棚基地的一角,他正在给工人们讲述着西瓜的种植门道。
徐观忠告诉记者,基地里的水肥一体化配套基础设施齐全,有了这些设备,西瓜可以提前两周上市。
在基地务工的罗珊珊也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他们家有2亩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在基地里打工,60元一天,一年有8000多块钱的收入,既拿到了流转费,也赚到了务工费,还学到了种植技术,真是一举几得。
与罗珊珊不一样的是村民徐润银,年纪大了,出门打工人家也不收,自己干脆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在合作社打工,还能赚点零花钱用。
“我们老人出去打工人家不收,在家附近60多块钱1天,能够赚到零花钱,我这把年纪已经很满足了。”徐润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