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03-27

“五型模式”谱新曲

作者:沈光勇 文贵 时间:2019-03-27 阅读:269


 “五型模式”谱新曲
——威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新招
记者 沈光勇 通讯员 文贵


  近年来,威宁采取“全县一布局、一乡一规划、一村一方案”方式,探索以产业发展型、资源利用型、股份经营型、区域带动型、异地置业型“五种模式”助推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取得较好效果。
 
产业发展型
 
  在产业发展型方面,威宁重点发展村级特色产业,组建“村社一体”专业合作社,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元服务主体,不断拓展“支部+”农业产业化生产业态,通过村级集体土地入股、闲置资源流转和提供管理服务的方式获取酬劳。并建立招商制度与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我们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方式,在村两委的引导下,成立村社一体合作社,发动党员带头创业致富,鼓励农户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方式入股,参与合作社经营,分类建立农户、合作社和村集体‘541’和‘721’利益分配机制。”哲觉镇大桥村党支部书记毛祥亮说。
  截止目前,哲觉镇出资400万元建成150立方米冷库1个、屠宰场1个、晒场3000平方米和2800亩辣椒、当归、木香、鱼腥草、党参、川乌、百合、雪莲果等种植基地,实现367人就业。成功打造中药材、蔬菜、绿化苗木、水果等党建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哲觉社区、里可村、发财冲村等村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整村脱贫。
  大桥村利用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好办法,不仅是哲觉镇开辟的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增量的示范致富路,也是威宁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方面的典型缩影。
  截止目前,“产业发展型”已在全县332个村(社区)推广。
 
资源利用型
 
  在资源利用型方面,威宁结合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指导村级党组织盘活林、田、地等集体资产,开发路边、水边、田边、村边、荒山、荒坡、荒地、荒滩等村集体“四边四荒”闲置资源,通过入股、发包、租赁等方式获取经济利益。并建设交易市场、农家乐经营点、车库泊位等,大力发展物业服务业和乡村旅游业。
  六桥街道龙凤社区在村级集体经济建设工作中,建立了龙凤社区自强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社区+农户”模式,引导居民以土地和资金入股,筹资1682.2万元建成龙凤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过出租房屋、门面、仓库等方式,年均增收168万元,社区集体经济积累年均分红16.8万元。社区还引进汽车4S店、冷库、蔬菜配送中心、修理厂等,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和村社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截止目前,该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累计达45.68万元,“资源利用型”已在全县61个村(社区)推广。
 
股份经营型
 
  在股份经营型方面,威宁鼓励村(社区)成立“村社一体”专业合作社,建立村集体和群众参与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股权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积累共有”的原则,采取资股份、控股经营、参股经营等模式开展股份合作。并整合财政、扶贫、农业等资金,吸收民间资本参股经营。
  哲觉镇大桥村就是很好的成功案例。2018年,仅1000亩辣椒就带动222户892人增收270万元,覆盖贫困户126户463人。同时,屠宰场每月屠宰生猪100头左右,仅此一项2018年便可增加村集体经济1.2万元。截止目前,“股份经营型”已在全县131个村(社区)推广。
 
区域带动型
 
  在区域带动型方面,威宁结合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园区发展趋势,鼓励具备条件的村级党组织向周边辐射拓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鼓励村级党组织牵头规范组建劳务合作,以项目承包方式,承接区域内农村交通、水利、小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投资的公益、民生项目建设,拓展农村公共服务、绿化管护、家政服务、企业后勤等服务业。
  石门乡观音山社区获得贵州省脱贫攻坚投资基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665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480亩,建筑面积72亩的百万只蛋鸡集体经济产业园,租赁给华曦集团,按总投资6650万元的10%收取年租金,提取租金的70%给产业覆盖的4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户均分红1.1万元;租金的20%作为观音山社区周边新龙、民主、新合、年丰等6个村的集体经济,每村(社区)可分22.16万元;租金的10%用于偿还贵州省脱贫攻坚投资基金有限责任公司。
  截止目前,“区域带动型”已在全县5个村(社区)推广。

异地置业型
 
  在异地置业型方面,威宁针对产业发展、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匮乏且没有区位优势的村,探索村级组织、群众入股参与的模式筹集资金在具有商业发展前景、住房(门面)增值潜力大的区域购买不动产,通过出租获取利润实现发展。引导产业发展型、资源利用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吸纳相对困难村的村级组织与群众“捆绑入股”,形成异地置业带动。
  龙场镇边沿村偏远落后、地理条件差,在本土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较为困难,该村利用村级集体资金在龙场镇龙丰社区农贸市场购买8个摊位用于出租,每年获取租金8640元。“异地置业型”有效破解了资源匮乏问题,截止目前,已在全县99个村(社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