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西俏新颜
作者:卯龙艳 刘炳华 时间:2019-03-28 阅读:187
恰西俏新颜
——岔河镇恰西村脱贫攻坚走笔
记者 卯龙艳 通讯员 刘炳华

务工群众正在大棚里管理番茄苗
“恰西村,大山多,出门就爬坡”“恰西迎江坡,水少石头多;抬头望山顶,毡帽掉下河”,这一首首歌谣里调侃、传唱的是岔河镇恰西村生存环境的恶劣。
岔河镇恰西村山高路陡,可耕地面积少,人均耕地不足1亩。出行难、增收难一直是压在恰西村群众头上的“两座大山”。
近年来,恰西村转变种植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同时积极完善全村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全力“摘穷帽”“拔穷根”“移穷志”,攻克了扶贫路上一个个难题,谱写出恰西村决战贫困奔小康的乐章。
“组组通”公路: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
近日,在恰西村大田组通组路的建设现场,水泥罐车正在作业,工人们忙着进行混凝土路面浇筑,现场一片繁忙景象,整个“组组通”公路建设工作紧张有序推进。
一条条通组路,是老百姓的出行路,也是帮助他们增收的产业路、致富路,通的是喜悦,连的是民心。
恰西村是岔河镇较为偏远的山村之一。曾经,由于地形复杂,山高坡陡,修路的难度较大,出村进组几乎都是靠步行,庄稼的栽种和收割靠的是人背马驮,交通的闭塞,让当地村民面对发展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以前村里面道路不通,加上高山又多,我们的土地多数都是在半山腰,所以种庄稼每天去干活,要走2个多小时才能到地里,特别不方便。”村民周荣德回忆道。
坡陡路远,交通不便,对于庄稼人来说,除了苦就是累,辛辛苦苦干活,却往往是事倍功半。如今,眼看通组路就要通了,老百姓出行、种庄稼都方便,既节约了人力、提高了效率,又缩减了成本。
眼看家门口的通组路就快完工了,以后随着串户路的推进,自己出行就方便了,周荣德打心眼里高兴,同时他高兴的是自己还能参与村里通组路的修建,为家乡的建设发展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路修好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一份不错的收入。
“因为我自己是做泥水工的,所以村里开始修通组路后我就和媳妇来做工修路,我来了两个多月了,一天有200元左右的工钱,媳妇有100多元。 现在这条路还有十多天就修好了,我们不仅挣了钱,村里的路修好了自己出行也方便。”周荣德说道。
脱贫攻坚,交通先行。为了改变村里交通落后、群众出行困难、发展滞后的局面,在“组组通”公路建设中,恰西村因村施策,积极动员当地群众,协调施工班组,全力以赴地推进组组通公路建设。
恰西村村支书周恩忠介绍说:“我们恰西村共有3个村民组,2018年规划的通组路是7.61公里,到现在为止已经完成5.4公里,现在修的是花树湾组的通组路,只剩一公里多了,在月底一定能够完成,到时候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优化产业:走上快速脱贫 “快车道”
路通了,发展大有希望。组通公路建设不仅解决了恰西村群众出行问题,还对当地产业发展、群众就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组组通公路建设的有序推进,恰西村对未来的发展也有了新的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带领全村的老百姓,把我们的早熟马铃薯和大棚蔬菜、优质核桃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通过产业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村支书周恩忠介绍说道。
在恰西村恰西小河旁,一排排顺着河岸而建的种植大棚格外惹眼。大棚里,一株株番茄苗长势喜人,再过一个月就能长出番茄。这些大棚是由恰西村的大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后建的蔬菜种植基地,也是恰西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样板田”。
恰西村人均耕地少,仅靠老百姓自己“单打独斗”很难实现规模种植,经济效益低。2010年,大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照每亩地每年480元的价格将土地从老百姓的手中流转出来,同时优先吸纳贫困户和土地流转户在种植基地内就近就业,带领恰西村老百姓一起增收。
基地建在家门口,打工挣钱不用愁,这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为村民们提供了打工挣钱的好机会。
村民杨兴文就通过在基地里务工实现了增收致富,他说道:“我家里土地少,自己种苞谷的话,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在基地里打工,一天有100块钱的收入,一个月下来最少都有2000元。在这个基地里,一年收入上万不成问题。”
接下来,恰西村将抢抓时令,科学合理种植,不浪费一分时间,不闲置一亩土地,确保村民有活干,有钱赚。“我们合作社种植25个大棚共25亩,涉及到贫困户46户202个人,现在我们这季种的是番茄,再过一个月就可以上市了,平常时间工人是6人至8人,忙的时候有15人至16人。”合作社负责人赵德才告诉记者。
据了解,目前恰西村共种植早熟马铃薯300亩、大棚蔬菜25亩、优质核桃1492亩。随着交通不断的改善,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的路子将更加豁然开朗,在产业的带领下,恰西村的村民将会快速脱贫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