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03-28

山乡巨变焕新颜

作者:罗喜贵 叶启伟 时间:2019-03-28 阅读:293


 山乡巨变焕新颜
——石门乡经济社会发展侧记
记者 罗喜贵 叶启伟

 
  初春的石门乡,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生机。
  近年来,石门乡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一栋栋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油亮亮的通村通组路联通了村寨……走进石门乡,一幅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图渐次展开,广大群众期盼的美好生活正在逐步实现。
 
乡容乡貌彻底改变
 
  曾经的石门乡可谓是一穷二白。
  曾经的石门乡由于长期积贫积弱,广大群众几乎与外界处于一种半隔绝状态,群众思想意识落后,全乡人均纯收入长期处于贫困线以下,教育发展落后,教育设施严重不足,全乡群众三分之二以上属于文盲或半文盲。交通条件极为落后,进乡公路为砂石土路,没有通村通寨及联户油(砼)路,全乡交通处于晴通雨阻的状况。全乡没有自来水,人畜饮水靠雨水和井水。全乡电网处于半瘫痪状态,晚间用电时有时无,电压不稳定。通讯设施落后,手机2G网络通畅的地方寥寥无几。住房条件极为简陋,全乡五分之一的房屋为茅草房,人畜同进一道门,共住一个屋。全乡生态环境卫生恶劣,所有寨子没有排污沟渠,污水横流,脏乱差情况严重。
  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境内切割纵深,山高坡陡,自然环境恶劣,发展滞后,石门乡成为了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同时也是贵州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精诚所至,石门为开。2015年6月底,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啃下石门这块“硬骨头”,时任省委书记陈敏尔把这块“硬骨头”作为自己的联系点。
  在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大决战中,石门乡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锻造了一支能担当、敢作为的“铁军”干部队伍,狠抓基层党建工作,成立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委会+自管委+十户一体”三级自治模式,精心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卫生等每一场硬仗,为石门乡快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场热火朝天的攻坚战在石门乡大地上轰轰烈烈地进行着。随着脱贫攻坚战不断向纵深推进,石门乡大地上逐渐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新房、小康寨、娱乐广场、农家乐、村活动室、村级卫生室、学校、通村油路、硬化通组路、“三改三化”等充满活力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与新村景象一下子涌入人们眼帘,不少群众做梦也没想到曾经一贫如洗的石门乡如今会迎来如此之变。
  在省委书记的亲自挂帮下,如今的石门乡不仅水、电、路、房、讯、寨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变,村民们的精气神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随行的工作人告诉记者,石门乡荣合村新营苗族风情小康寨刚开始建设时,涉及到村民们的危房拆除,起初村民们都不愿意拆,担心政府不会无偿给他们修房子。后来经过反复做思想工作,旧房才得以拆除。当政府把新修的两层小洋楼无偿交到他们手中时,不少村民不仅思想意识发生了转变,还感动地说:“党和国家的政策太好了,我们要永远感谢党和国家的大恩大德,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绝不辜负党和国家的厚爱与眷顾。”
  牛羊胖乎乎,新房齐崭崭……如今的石门乡,乡容乡貌彻底发生了改变!
 
群众生活普遍提高
 
  走进石门乡荣合村新营苗族风情小康寨,一个漂亮的小广场映入眼帘,广场周围是几十户崭新的苗族民居,二层木质护栏上还挂上了红灯笼,整个寨子充满了祥和快乐的气氛。
  记者随之走进了寨子里的韩庆福苗族老人家里,干净整洁的屋里电视、沙发等家具一应齐全,厨房里还整齐地挂着三只粗壮的火腿。70岁的韩庆福老人精神抖擞,他和老伴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政府为他们家修了新房子,自己没出一分钱,生病了在家门口的村卫生室就可以看,还可享受到了百分之百的报销,不用花一分钱。如今,4个孩子已外出务工,他和老伴在家里种着1亩多土地,每个月领着360多元的养老金和500多元的小广场卫生清扫费,去年家里还杀了两头年猪,日子过很幸福。
  韩庆福一家曾是荣合村新营苗寨典型的贫困户,如今在政府的倾力帮扶下,他们家不仅脱了贫,还逐渐走上了小康致富之路。
  而一向身体不大好的苗族大娘朱正芬却在儿子们的帮助下开起了小卖部,如今2个儿子在深圳打工,自己在家里守着铺子一边看电视一边卖货,一个月3000多元的毛收入,加上2个儿子在外打工,一年七八万元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彻底变了样。
  像韩庆福、朱正芬这样的贫困户,如今在政府的帮扶下,生活彻底发生改变的群众,在荣合村新营苗族小康寨里多达83户。三年前,他们住的是低矮的土坯房,人畜混居,屋檐下是夹杂着牲畜粪便的烂泥塘,臭气熏天。如今在政府的帮扶下,不仅住上新房子,还过上了好日子。(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