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色”成为致富的颜色
作者:陈美群 时间:2019-03-29 阅读:341
让“绿色”成为致富的颜色
——威宁发展“绿色经济”激发多元活力
记者 陈美群
时下,百花吐艳春风暖,万木争春景更新。行走在乡间田野,随处可见“绿色经济”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和激发的多元活力。
近年来,威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蔬菜种植、苗圃培育及经果林种植等“绿色经济”。随着“绿色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仅激发市场活力、就业活力,还通过实施林下养殖激发种养活力,在增加经果林产值的同时有效促进园间生态系统和谐和实现果园循环发展的良性运转。
发展“绿色经济”激发市场活力
威宁,素有“中国南方高原冷凉蔬菜之乡”的美誉。
近年来,依托乌蒙高原冷凉气候优势,威宁大力发展无公害冷凉蔬菜种植。2018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96万亩,产量380万吨,总产值40亿元左右。今年,全县预计种植蔬菜100万亩,蔬菜产业成为威宁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眼下,走进双龙镇水潮村江楠集团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大田里上千亩刚栽下的蔬菜郁郁葱葱,正在快速生长,956个大棚里的蔬菜绿油油的很是惹人喜爱,再过些时日就可以采收了。
基地负责人介绍说:“水潮基地蔬菜种植面积5000亩,有900多个大棚里种的是菜心等高端蔬菜,现在就已经预订完了,由于品质好,都是销往广东、深圳等地。”
3月20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丹彤到威宁调研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时强调,“威宁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在接下来的蔬菜产业发展中要紧紧围绕蔬菜市场需求,依靠科技力量,实现现代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大力发展安全蔬菜、精品蔬菜和高效蔬菜为支柱的现代蔬菜产业体系,并与优强企业合作,不断提升威宁蔬菜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助推威宁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据了解,目前威宁把农业产业发展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有11家企业入驻贵州产业扶贫蔬菜销售专区,为威宁发展蔬菜产业助推产业脱贫攻坚迎来好机遇,同时也为打好产业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硬仗呐喊助威。
发展“绿色经济”激发就业活力
3月25日,记者走进陕桥街道苗圃培育基地,几百亩苗圃长势喜人,一株株山茶花、梅花、进口玉兰竞相绽放,整个苗圃基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基地里到处是工人务工忙碌的身影。
据苗圃基地负责人石玉英介绍说:“我们现在的基地不止陕桥这一个,草海镇还有两个,三个基地平均一天用工量能达到60多人,若是实施绿化项目时每天有100多人务工,我们用工首先照顾特殊群体。”
“我今年64岁,在这里做了2年多的活,我的工作就是给树浇水松土,很轻松,一个月有2000多块钱的收入,生活还可以。”陕桥街道建宁村孟仁华一边给雪松松土一边笑着说。
在一旁浇水的马秀花接过了话,她说:“我今年也是63岁了,在这里做了7年多,能在家门口打点清闲零工挣点钱好啊。”
据悉,在苗圃基地务工的人员多数来自贫困家庭和特殊群体,其中60岁以上的务工老年人有21名、残疾人4名、妇女30余名,切实为贫困家庭和特殊群体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渠道。
发展“绿色经济”激发种养活力
近日,踏着春日暖阳,记者来到猴场镇格寨村高标准苹果种植基地里,一棵棵沉寂了一个冬季的苹果树开始争先恐后地抽出嫩芽,长出花骨朵,像娇羞的少女含苞待放。成群结对的土鸡在苹果林间时而奔跑、时而驻足,正在你争我抢来回觅食。
苹果基地负责人杨华介绍说:“猴场镇格寨村高标准苹果基地于2012年开始建设,总规模500多亩,目前正是盛产期。2015年,为了探索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公司尝试在果园引入土鸡养殖,向果园投放了200只土鸡,以散养的方式进行林下养殖试验。经过试验,林下养鸡增加了果园产值,合理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同时对于促进园间生态系统和谐也有着显著作用,土鸡啄食行间种植的三叶草、园间害虫,减少了人工割草成本、虫害防治成本。同时,鸡粪经收集堆沤发酵后,成了很好的有机肥,施于果园,增加了果园土壤肥力。”
目前,公司按照10只鸡/亩的果园密度,扩大了林下养殖规模。现在公司土鸡年出栏量约4000余只,产值近50万元,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探索了新型现代农业的立体发展模式,对于促进农业创新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据了解,在黑石头镇河坝精品苹果专业合作社(贵州宝峰冰心苹果有限公司) 苹果基地,同样也坚持不使用化肥,对果园内的土壤进行深翻处理后播撒有机菌肥。
此外,该苹果基地还坚持不使用除草剂,而是引进大量的野兔在基地内饲养,通过野兔来除草,既符合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兔子产生的粪便又成了天然的有机肥。养殖的兔子出售后还可创造一笔可观的收入,增加基地的经济效应,这样的种养结合模式,成功激发了种养活力和实现果园循环发展的良性运转。
而这些,仅仅是威宁发展“绿色经济”激发多元活力的典型代表。目前,全县上下正坚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现代发展理念奋力前行,一个环境优美、人民富足的新威宁正在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