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构建移民搬迁市民服务体系做好后续发展文章
作者:杨旭东 张自辽 时间:2019-04-01 阅读:285
本报讯(通讯员 杨旭东 张自辽) 近年来,威宁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先易后难、有序推进”原则,聚焦搬迁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生活生产问题,积极构建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服务体系,着力保障搬迁群众从搬迁入住基本生活要素到“三就、三保、三进、三家”等每个环节,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健全组织机构 层级管理有保障
加强顶层调度。成立县级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指挥部,每双周召开专题调度会议,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各类问题在县级层面直接调度解决。
逐级落实有力。构建由县四大班子相关副职主抓日常调度、工程建设、督办问责、具体事务等工作,由相关单位和搬迁涉及乡镇主要负责人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推进机制,推进全县搬迁对象识别、旧房拆除、复垦复绿等工作。
管理体系到位。组建易地扶贫搬迁综合服务中心,从有关部门和乡镇(街道)抽调1-2名善做群众工作的干部到县城集中安置点进行办公,统筹协调安置点各项工作。
基层党建健全。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立党组织7个,建设党员活动阵地8个,目前共有党员205名,建立团委、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6个,实现了安置点党的建设全覆盖。
优化新区环境 移民入住有自信
选择最好地段。充分考虑搬迁对象后续发展,把安置点规划在经济开发区范围内,做到安置点建设与工业园区相结合。同时,根据安置点就业容量、交通区位、产业发展潜力等因素确定迁入规模。
配齐生活设施。在安置小区设立社区卫生室、农贸市场等基本服务设施,配套老年活动中心、图书室等,在朝阳新城专门建设青少年科技馆。在安置小区周边着力打造含教育、医疗、社区服务于一体的移民1公里生活圈。
聚焦小区管护。由县易地扶贫搬迁后扶公司与专业物业管理公司签订协议,在各小区成立物业管理公司6个,临聘保安保洁人员100余人,为搬迁群众提供具体物业服务。
强化安防保障。在每个小区设立社区警务室,实行24小时不定期巡逻,运用大数据手段全面完善社区安防体系,门禁系统和天网工程逐步完善。
强化产业发展 移民就业有门路
全民培训“帮”。制定一户一档跟踪服务方案,精准开展就业服务,建立就业台账并开展“一对一”培训服务,推进移民家庭劳动力全民技能培训工作。
政企联合“扶”。依托经开区内79户投产企业,满足群众家门口就业需求。春节至今,已为1045名移民群众提供就业岗位,五里岗安置点在经开区内就业已累计达1300余人,仅威宁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便吸纳移民群众716人。
创业平台“助”。在安置小区设置商业门面300余个,优先对移民群众出租;建设便民小吃街,内设各类特色小吃摊位66个;新改建平价农贸市场3个,已解决800余名搬迁群众就近创业就业;打造就业扶贫车间,累计吸纳安置区劳动力就业300余人。
公益岗位“保”。推进“10+N个一批”就业扶贫公益专岗开发计划,吸纳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837人,安置区内保安保洁工作100%由移民群众承担。
传承农耕“促”。充分发挥传统农耕就业作用,鼓励搬入点农业合作社等小微企业吸纳就业,重点安置年龄大、残疾人等群体实现就近就业,共通过传统农耕促进搬迁劳动力就业1000余人。
服务全方位 移民生活有便捷
搭建服务平台。设立安置小区社区一站式服务站6个,对搬迁对象实行一站式服务。已为369户1784名搬迁群众转换户口,352户1668名群众办理医保,240户918名群众纳入低保,帮助1884名小学生、658名中学生转入县城就读。
探索“212精准帮扶”模式。建立易地扶贫搬迁群众“212精准帮扶”档案,着力做好搬迁群众就业服务、低保服务等12项服务。目前,纸质档案已完成3797户,占比78.65%,电子档案录入1532户,占比31.73%。
开通移民服务热线。截至目前,共收到热线反映问题582个(不含重复反映问题),办结566件,办结率97%。
探索后扶服务数据平台。开发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服务大数据系统,积极构建移民服务事项全到位、办理跟踪全落实、服务管理全留痕的全新移民管理服务平台。
抓实兜底帮扶 移民生活有保障
发放入住奖励。目前,已为2480户易地扶贫搬迁入住群众集中发放液晶电视、电视柜、窗帘、电暖炉等奖励物资。
实施生活减免。在脱贫攻坚阶段,对搬迁对象实行物业管理费全免,搬迁入住第一年水电费全免政策,最大限度解决移民生活实际问题。
落实一次性临时救助。对搬迁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及非建档立卡低保群众发放人均1500元临时救助金,2017年为2721户13605人共发放2040.75万元。
关注特殊群体生存。对摸排出的139户特殊困难群众,逐一制定帮扶解决方案,对特困群众进行救助,对辍学子女进行劝返,对传染病人进行跟踪管护,对老年人和孕产妇安排重点看护。
开展感恩行动教育。充分用好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讲习所、道德讲堂等平台开展感恩教育。目前,已在安置点张贴新旧住房对比照片4800余户,开展讲习活动5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