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04-02

阅读的力量

作者:罗芹 时间:2019-04-02 阅读:606


  从线装书到印刷书,从孔孟之道到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从志怪传奇到琼瑶的风花雪月,阅读总能让人的思想跨越地理、穿越时空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思想大家歌颂书本,赞美阅读。在阅读中,我们感悟他人的人生,体会不同的悲欢离合;在阅读中,我们寻找最深刻的自我,挖掘内心深处的渴望。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云何是福?读书是。”但在当今知识碎片化的时代,有多少人能静下心,品一壶香茗,阅一揽好文?
  阅读使人灵秀。唐诗宋词短短数字勾勒出的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千缕哀思;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切;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意气风发;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惨飘零;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不忍离别;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傲骨铮铮;更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国忧民。年仅弱冠却才华横溢,王勃即兴所作的《滕王阁序》流传千古,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广为人知;身为一介女流,清照思念丈夫至人比黄花瘦,却亦能发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言壮语,气魄丝毫不输七尺男儿;“竹杖笀鞋轻胜马”,苏东坡却高唱一蓑烟雨任平生;醉眼迷蒙,挑灯看剑,梦中号角声声,虽宝刀未老却报国无门,一代词人辛弃疾心中仍惦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在阅读中探寻古典之美,感受文字排列组合中洋溢的灵气,使人内心灵秀更是锦绣不凡,这便是阅读的力量。
  阅读使人明智。《活着》一书是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作者余华以平静以至冷酷的文笔演绎人生苦难与社会变迁,发人深省。地主少爷福贵早先纨绔败光家产,历经磨难与动荡,渴望安定却最终孑然一身,惟有一头老牛与之相依。我们或悲叹福贵的悲剧,或怒于命运的弄人,但是否发现,看似平庸悲剧的福贵也有着从不屈服命运的闪光点?生命虽然脆弱无常,且只不过是时代洪流下的小蝼蚁,而福贵、家珍等一系列小人物,却在悲剧丛生的时代下坚韧地、努力地活下去,如夹缝中的野草一般向阳而生,带着一份悲壮的坚持。《活着》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戏剧性,也传达着人生的真谛,“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贵的人生折射着普罗大众的悲喜一生,是作者余华给我们的启示:面对苦难,要相信生活的希望,更加宽容坚韧地活着。在起承转合的故事中感悟真理,拾作者牙慧,帮助思考甚至改变自我,阅读的力量之大可见一斑。
  阅读使人充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则是首要。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有言,“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则言语无味”。在信息爆炸的大潮流下,人们被各种娱乐信息、碎片知识围绕,内心浮躁不堪,深阅读是不可或缺的一剂良药。夜守书斋,掌灯一盏,远离尘世喧嚣,安神展开泛黄书页,与书中之人共悲喜同欢乐,忘却一日烦恼,岂不美哉?读历史传奇,可以观成败、知兴替、鉴是非;读孔孟儒学,则可以明了人情世故、通仁向善。在书中与古今中外大家邂逅,这种邂逅是以纸张为媒介的心灵接触,是以阅读为契机的思想碰撞与共鸣,滋养精神并锤炼思想的深度,这,亦是阅读的力量。
  阅读亦可拓展人生。人生苦短,我们终生无法到达许多地方,但若通过阅读,内心依然可以抵达每个角落,使人生得以拓展与延长。《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她在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此书亦可视为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记录。在书中,她记录下隐藏在大事件背后的动人故事,记录下新闻生涯中给她留下强烈印象的事件及个人,记录下她对生活与人性的深刻思考。哪怕我们从未经历过非典、两会等大事件,也依然能紧紧跟随她的步伐,看见非典时期医护人员所承担的巨大生命风险,看见“药家鑫事件”背后令人扼腕叹息的教育悲剧,看见卢安克等人默默无闻为中国农村教育事业奉献自我……在书卷中,我们领略远古图腾的神秘与苍凉,看见人类文明进步同时伴随的鲜血残忍,感受纸醉金迷的盛世华景,见证千百年沧海桑田的世事变迁,欣赏自己生活中从未出现甚至不可能出现的风景,充盈内心延展生命的宽度,这又何尝不是阅读的力量。
  阅读是一道永不消逝的氤氲,力量永恒且润物无声。在阅读中领悟人生真谛,感受世界美好,知晓古今历史,传承思想精粹,实乃人生之幸。人生如逆旅,唯愿有阅读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