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村民的“腰包更鼓”
作者:沈光勇 高胜举 时间:2019-04-08 阅读:214
让村民的“腰包更鼓”
——羊街镇双河村调整升级农业产业结构见闻
记者 沈光勇 通讯员 高胜举
“历时3年的带动发展,群众的思想工作终于做通了。接下来,我们将进行软籽石榴试种推广,计划在双河沿线打造以软籽石榴为主的绿色经果林长廊。”羊街镇双河村党支部书记刘伟说。
2016年,双河村抓住发展机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寻找到了蔬菜种植发展之路,原本一年1000元收入的土地竟然翻了好几倍。但这还不是该村村支两委的最终目标,他们要让有限的土地利益最大化,让村民的“腰包更鼓”。
“原来我们村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整个产业区没有任何农业产业代替,每亩产值不能突破1000元。后来,响应党委政府号召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主要以蔬菜种植为主,如果天气好、管理得好、市场也好的话,每年可获得8000元至9000元利润。”刘伟说。
从刘伟的话里话外,还是听出一些“言外之意”。那,如果天气不好呢?管理技术不到位呢?市场波动大甚至供大于求呢?种植户就要减产减收了,这里边还是有风险的。
痛定思痛,刘伟决定走立体多元一条龙发展之路,提高当地抗风险能力。说干就干。2016年,该村正式着手软籽石榴项目建设。
“2016年我到昆明考察学习,在一个菜场的水果超市里看见并买到了软籽石榴,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品质好但特别贵,当时卖23块钱一斤。”刘伟说。
23元一斤的软籽石榴,无论是对刘伟,还是对双河村的村民来说,都似乎是一个天文数字。
因为软籽石榴的价格高、品质好、口感好,一时吸引了刘伟的眼球,他花了45元买了一个超级大石榴带回来给大家看。自此,他开始研究谋划引进软籽石榴种植。
从昆明回来以后,刘伟一边打听云南这边的软籽石榴种植基地,一边查阅相关资料,最终,他把考察地点选在了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娜姑镇。
问准线路后,刘伟带着村支两委工作人员,开启了第一次娜姑之行。赶到基地时,当地的软籽石榴基本卖完了,已经进入销售后期,价格为18块钱1斤。
“在基地,我们实地考察了当地海拔,通过GPRS测量,娜姑基地最高点的海拔高度是1650米,很接近我们村的最低海拔高度1710米,相差才几十米。不但海拔高度相近,而且娜姑的自然植被、土壤和土质和双河也很接近,大家当即决定试种。但苗木很贵,50块钱一小株,只敢买几株来做实验,种在园子地里,长势很好。”刘伟说。
2017年,双河村支两委借力新时代农民脱贫攻坚讲习所,通过院坝会、田间地头会等形式,在群众中大力宣传软籽石榴,并带领50多人的村民代表考察团,第二次深入娜姑进行实地考察。
“第二次去考察时,那里的软籽石榴已经进入盛产期,每亩总产值已达5万元左右,收益很好。别说5万,只要1亩总产值能够实现两万,已经很满足了。”刘伟说。
就这样,软籽石榴种植项目敲定了下来,并通过不断地学习考察,摸懂了软籽石榴的习性,初步掌握了一些关键性、技术性的管理经验,目前该村已有技术骨干10多名。
项目申报成功后,该村牢牢抓住河谷带500亩以上坝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将软籽石榴种植项目全面铺开,同时把蔬菜种植和经果林种植结合起来,探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
该村采取“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由村支部牵头,鼓励有劳动力的人家自种自收,没有劳动力的人家则把土地流转给别家种植。目前已种植软籽石榴3000余亩。
待3至5年后,软籽石榴进入盛产期,每亩软籽石榴均可达到3万元的纯收入,这种长效递增的收益模式极大带动贫困户的“精准、高效”脱贫。
据了解,近年来,羊街镇双河村村支两委坚守绿色环保理念,以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石榴为目标,进一步严控生产投入,禁止使用违禁药物,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并制定发展目标,不断组织群众外出考察,到其它软籽石榴种植基地学习施肥管理、剪枝打花等技术,切实将软籽石榴种植项目落到实处。
如今,该村群众像软籽石榴树一样手拉手,像软籽石榴果一样心连心,正走上一条长短结合、农旅结合的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