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04-11

种下中药材 脱贫希望来

作者:张晓娅 龚旭 时间:2019-04-11 阅读:347


种下中药材 脱贫希望来
——哈喇河镇海外村中药材种植见闻
实习记者 张晓娅 通讯员 龚旭


 

工作人员查看育苗

  抵达哈喇河镇海外村中药材育苗基地,已经下午6点,夕阳向大地洒下金辉,田间地头里春耕的人们收拾农具已经回家了,而中药材基地仍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基地搭建的板房里,储满了一堆待洗的透明罐子,务工的人们正忙着把装中药材育苗的罐子清洗干净。
  当下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哈喇河镇在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当地优势,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通过示范带动,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理念,在全镇8个村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主要是采用以经果林、中药材、蔬菜来代替玉米种植的方式进行结构调整,切实为广大群众增产增收、脱贫致富出点子、找方法。
  海外村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2018年4月,引进贵州泉海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入驻海外村,培植中药材育苗,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的运营模式,助农增收。
  据悉,该基地种植的品种有黄精、岩白菜、金线连、半夏等。
  中药材育苗库房外,身穿白色工作服、佩戴口罩的马小秀和锁彭检正用钳子进行育苗的挑选。
  库房内,正在培育的中药材育苗在光照下茁壮成长,管理人员按照类别分批检查育苗的成长情况。
  “这些剥离出来的种子,经过2个月在光照室里面的成长,便放入试验地适应3个月之后,农户就可以直接拿去栽培了,我们争取在2020年前每年能产出能供3000亩地种植的育苗。”贵州泉海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的联络员马旭一边查看育苗一边告诉记者。
  据悉,该基地有是从40多户农户流转土地550亩来建立的,除此之外,还有400亩试验地,林下种植试验基地150亩,用于育苗在光照室内培育2月之后培植中药材育苗。
  育苗期间,有技术工人15人,闲杂临工有30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30多户,在里面务工的贫困户有28个,两个月开始试验地育苗的培植后,将需要增加40人左右进行育苗的栽种和管护,让老百姓在自家的土地干活挣钱,发家致富。
  基地负责务工人员的午餐,早上8点钟上班,中午1点钟在基地的食堂就餐,解决了老百姓中午回家吃饭费时费力的问题。
  马小秀是哈喇河镇海外村村民,她告诉记者:“我们在这里上班,离家也近,老板对我们也很好,做这个手上活,也不苦,还是可以的,一天有60块钱,一个月下来,生活费都是有的,还可以学到技术,什么好处都有。”
  务工就在家门口,干的都是手上活,村民们打心眼里高兴。
  正在清洗罐子的村民姬粉兰老人已经57岁了,“年纪大了,重活干不动了,出门打工人家也不收,工钱一天60块钱,也是可以的,在这些地方又出不去,来洗两个罐子,生活费又挣到了,家里也照顾到了,我们农村人就要像习主席说的那样,撸起袖子加油干,多挣点钱把生活搞好一点,买点东西吃,越过越开心,越过越好。”她乐呵呵的说。
  用姬粉兰的话说,家门口有了公司,建起了基地,对老百姓来说百益无一害,她告诉记者,以后会好好珍惜机会,安安心心的在基地里干活,勤奋一点,努力一点,争取把日子过好一点。
  和姬粉兰一起在基地里洗罐子的还有当地精准扶贫户李米田,采访中她告诉记者,她家将1亩多土地流转给基地,老公和她都在里面务工,收入也是越来越好。
  李米田说:“我们把土地流转给他们,去年没有做多久,两个人挣了5000块钱,今年来做工,一个月1800元,每个月都做满的话,两个人一年30000元左右还是要挣到的。”
  在海外村的贵州泉海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像马小秀、姬粉兰、李米田这样长期在基地务工的村民不在少数,如果基地需要用工,他们都随叫随到,大家有一边干活拿工资,一边拿土地流转费,既解决了基地的用工问题,又解决了老百姓的就业问题。
  据悉,到目前为止,哈喇河镇已完成猕猴桃、板栗、苹果等经果林种植3000亩,中药材500亩,接下来,还将种植6000亩的辣椒,尽量争取全镇老百姓都能靠产业增产增收,实现脱贫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