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姐妹花 情洒“古彝太阳寨”
作者:沈光勇 文贵 时间:2019-04-12 阅读:342
扶贫姐妹花 情洒“古彝太阳寨”
——云贵乡马街村赵丹、赵琴驻村工作侧记
记者 沈光勇 通讯员 文贵
走进云贵乡马街村,便走进了彝族人家的精神梦想栖息家园。当地少数民族风情浓郁,传统民俗保存完好,素有“古彝太阳寨”之称。
该村为威宁8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居住着419户村民1546人,其中少数民族1531人,汉族15人。2018年8月,原县离退局选派了赵丹、赵琴,到马街村驻村蹲点帮扶。到任后,她俩真蹲实驻,倾心尽力带领群众寻找致富路子,让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她是我的眼,我是她的腿”
“我们姐妹同病相怜,她是我的眼,我是她的腿。”采访中,赵丹风趣地说。
按照上级要求,县离退局只需选派1名科级干部驻村就行了,但赵丹、赵琴二人的身体状况不好,如果单独一人驻村,将会面临很大的困难。
赵丹是高度近视且有轻度夜盲症,白天走访还好,但在夜间或光线昏暗的环境下就视物不清,行动困难。
赵琴之前出过车祸,髋关节粉碎性骨折,至今腿上还有钢板,爬坡上坎必须有人搀扶才能前行;赵丹刚好相反,因膝盖半月板损伤,下坡下坎又需要有人帮助。
鉴于这种情况,二人合计一起去组织部,主动申请同时去云贵乡马街村驻村。
“只要组织需要,我们就愿意为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贡献绵薄之力,身体障碍不可怕,我的眼睛不好,赵琴领着我走,赵琴的腿不好,我扶着她走,她就是我的眼,我就是她的腿。” 赵丹的一句话,感动了组织部负责管理驻村工作的同志。
就这样,经请示上级同意后,赵丹、赵琴被选派到云贵乡马街村驻村,分别担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
从此以后,在马街村的山间小路上,经常可以看到这两个拄着拐杖进村入户的驻村干部。上坎的时候,赵丹就走在前面,不时回头拉一下用尽全身力气才能爬上一个高坎的赵琴,下坡的时候,又是赵琴走在前面,以便扶住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轻松跳下一个坎的赵丹,到了晚上,赵琴就打着手电筒,拉着赵丹一起走。
立志“要面朝大山,等待春暖花开”
赵丹、赵琴到村后,用一个月的时间遍访了全村党员、寨老、贫困户,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求,并将了解到的情况认真记录下来,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地写了很多。
在马街村岩脚组走访时,发现这个组养蜂的农户特别多。
二人来到养蜂最多的贫困户张正光家,如走亲戚一样聊起了家常,询问起了养蜂的技术和收入。
张正光告诉她俩,村里养的蜜蜂,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华蜂,品种古老且蜂蜜产量低,村里种的包谷洋芋不能做蜜源,工蜂要飞出很远的地方才能采到花。
“可以种一些补充蜜源的果树和作物等,每年开花的时候,一来蜜蜂可以采蜜,果树和作物成熟了还能卖成钱,一举两得啊。”这是赵丹、赵琴当时给张正光最好的增收建议。
张正光害羞地挠挠头说:“我没种过果树,不晓得怎么管理。”
当晚回到驻地,赵丹、赵琴第一时间联系了炉山镇溪街村艳红桃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邓新吾,准备购买艳红桃树苗50株在马街村试种。邓新吾了解事情的经过后慷慨表示,这50株树苗免费送。
“既然是试种,就要找一个有果树种植经验的农户来种才行。”赵丹、赵琴这样想着。
于是,赵丹、赵琴找到了护林员张学光,希望张学光能承担起试种艳红桃苗的担子,张学光本人也是养蜂人,赵丹、赵琴一说,他随即就答应了。而赵丹、赵琴把这些树苗给张学光的唯一条件就是希望他把桃树试种成功后,免费教给本村村民嫁接、栽种艳红桃的技术。(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