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沟里的新农业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19-04-17 阅读:193
山沟沟里的新农业
——哲觉镇里可村石榴试种带动产业发展见闻
记者 马召凤
‘
农户正在给石榴打枝

农户正在给石榴打枝
尹巧珍62岁了,但她手脚麻利,修枝打杈可一点也没输给一旁的年轻人。她说,在这基地上班可不同在别处。“我就没见过别处种地这么精细的”,她用一句话形容了石榴基地的不同。
尹巧珍打工所在的哲觉镇里可村石榴基地,是该地最早的新型农业基地。向来以种植苞谷洋芋为主的里可村,在2016年年初进行了第一批石榴试种,试种的面积并不多,当时选定了里可村大红地作为试种地,这里是里可村为数不多还算平整的地方,总共种下了60余亩8000多株石榴树苗。三年过去了,那批曾经并不被人看好的树苗如今全都成了“摇钱树”。不仅让里可村的新型农业发展有了突破,也让附近的农户有了一个学习技术、打工就业的去处。
尹巧珍算是基地的“元老级”工人了,自从基地开始种植石榴树,她就在这里打工。她的家就在石榴基地一河之隔的对面,属于云南省会泽县,出门打工她是不敢想的,毕竟识字不多,年龄不小,在外面的工厂里,像尹巧珍这样的人很难找到工作。不过,基地建立好之后,从未出过远门打工的她倒是率先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他的丈夫刘志国今年66岁,也是基地的工人,夫妻俩都已经到了花甲之年,基地每天80块钱的工钱,对夫妻俩来说,是能够维持小康的水准了。
而在一旁的黄金果夫妇也正不慌不忙的打着枝,在基地干了三年,他们对于每个时节要干什么,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打枝早就了然于心。相对来说,35岁的黄金果在家务农并不算是最划算的,由于丈夫苗永良身体不好,两夫妻都在基地打工,每天80块钱的工钱,但是并不是天天都有工可做,不过,对于黄金果和苗永良夫妻来说,这笔账绝对不能单单按照收入多寡来算的。
“家中有老人要养,有孩子在读书,丈夫身体不好也出不去。”这是黄金果面临的现状,不过,黄金果有自己的盘算,纵然出不去,自己在家一边务工一边务农,可谓两手抓,除此之外,基地种植石榴的技术,她也没少学。“如今技术是会的了,管理也会,只要有钱投资,自己也可以种植石榴的。”黄金果一边打着枝一边说道。
这几年以来,这片原本并不被看好石榴基地从小树苗长成了挂果的“发财树”,这与基地负责人国蛟高效的管理和技术指导是分不开的。在石榴基地内,只见国蛟正在指导技术人员打杈。“像这种,今年新长出来的嫩芽就要全部打掉,不然它扯去了果树的营养,会影响挂果的。”他一边说一边示范着。其实,这片基地自从建立起来,很多技术管理问题早已不需要国蛟操心,纵然这样,他还是不放心每天都要去转转。
“如今,愁的是种不出来,不是卖不出去。”到去年,全部8000多株石榴全部挂果并开始销售。原本还担心销售不出去的国蛟在去市场转了一圈回来之后,完全打消了顾虑。往近了说,六盘水和威宁等地的市场对软籽石榴的需求很大,要是在包装上和销售链条上有更好的销售商,往更远的市场上销售也不是问题。
去年,软籽石榴基地的石榴以均价在13元到14元每斤不等的价格全部售空。今年石榴基地比去年挂果更多,一亩地石榴能有15000元左右的收入,60亩地就有90万元的收入。国蛟算起了自己的经济账,按照他的说法:“一亩地15000元,这是保守估计。”
今年,哲觉镇在全镇范围内扩大了软籽石榴种植,将软籽石榴种植和退耕还林结合起来,涵盖了全镇7个村,涉及面积共计2000余亩, 把新农业从里可村扩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