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打好“三张牌”助力脱贫攻坚
作者: 时间:2019-04-22 阅读:193
(上接1版)成立以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为总指挥长的脱贫攻坚指挥部,从县直部门和乡镇抽调精干力量37人充实到脱贫攻坚指挥部,负责全面统筹脱贫攻坚工作。在总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将全县39个乡镇(街道)划分为六大战区,实行“常委包片、政府抓线、人大政协共管、部门包干、乡镇主战”模式,由一至二个常委负责一个战区,政府分管副县长整合分管部门资源重点攻坚,人大政协积极参与出谋划策、督促检查、共商共建,部门按照自己的工作职责对所需的产业或基础设施等一一补齐短板。乡镇负主体责任、全方位抓实攻坚工作。同步完善资金监管、议事决策等工作制度,实行“月工作计划”推进制,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打好“带”字牌,壮大农业产业。通过种养带块、生产带链、销售带片的方式逐步壮大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种养带块。紧紧围绕产业革命“八要素”,大力实施“213535”产业规划,到2020年种植马铃薯200万亩、高山冷凉蔬菜100万亩、经果林300万亩、中药材50万亩、烤烟30万亩,牛存栏量50万头;全县划分马铃薯原种生产及商品薯板块经济区、商品蔬菜板块经济区等“六大板块经济区”,目前已建成连片种植规模200亩以上的蔬菜基地11个,其中连片规模1000亩以上的9个;已建成中药材标准化基地8个;建成马铃薯规模基地106.2万亩。按照规模养殖、规范养殖、组织化经营的思路,打造出了盐仓片区以凉水沟种羊场为主的“以场带户”养殖模式;小海片区以朝六合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以专业合作社带户”的养殖模式。生产带链。坚持把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带动力量,按照“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思路,一手抓量的扩大,一手抓质的提高,实现了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的大突破、大发展。引进了北京德青源集团、广州江楠集团、上海雪榕集团、浙江华统集团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和千家万户农民有效联结。目前全县县级以上龙头企业71家,辐射带动农户4.6万户12.3万人。用好“3个15万”元扶持政策支持合作社发展壮大,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2654个,流转土地面积2.6万亩,带动农户4.1万户17.2万人,解决8000户贫困户就业。销售带片。建设“中国薯城”、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江楠果蔬大型交易市场,重点围绕马铃薯、苹果和夏秋冷凉蔬菜构建全域冷链物流体系。拓展县内外市场,建立农校农医对接平台,向45个种养殖合作社采购本地农产品8000余吨。搭建外省产销合作平台,积极组织100多家公司(合作社)赴外省参加大型农产品展销活动。引进千喜鹤等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促销,销售量603.5万吨,销售金额3.8亿元。充分利用菜鸟、威盟、圆通等16家物流快递企业、120个农村淘宝服务站、317个农村淘宝淘帮手服务点和421个贵农网乡村电商服务站促销农产品679.3万吨、销售金额16.2亿元。
打好“合”字牌,提供要素保障。坚持把资金整合、技术整合、资源整合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素保障,真正把脱贫攻坚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资金、技术、资源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最大效益。整合涉农资金。成立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确保资金整合安全、规范、高效、透明使用。仅2018年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0.9亿元,撬动近20亿元金融资金用于产业扶贫。加大7个极贫乡镇、294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84个)脱贫攻坚力度,对每户贫困户给予1万元(极贫乡镇每户支持1.2万元)产业发展支持。争取到省扶贫产业子基金13个,审批金额26.26亿元,已使用10.02亿元,覆盖19.4万贫困人口。用好特惠贷政策,2018年发放特惠贷22678户,累放金额8.25亿元。整合技术力量。为每个乡镇派驻1名以上农技人员,充分发挥农技人员技术指导方面的作用,为群众法制提供技术保障。目前,共组织授课人员1200人(次),受训人数15.6万人以上。选派314名科技人员对314个村开展科技包村,选派612名专家、科技人员开展农业专家服务“三农”、圆梦小康专家行动计划。全面实施职业农民培训工程,目前已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690人,完成基层农技推广干部培训160人。整合资源资产。积极开展“七权”同确工作,其中,已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404.45万亩。引导农民以自有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以及资金(物)、技术等多种方式入股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目前,已将21954.45亩土地作价入股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参与总产值2174万元,覆盖人口30474户51.1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1.43万人,实现农民增收1239.94万元,其中贫困户增收369.8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