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村在“心中”
作者:张勤 时间:2019-04-28 阅读:289
中心村在“心中”
——记新发乡中心村第一书记肖军
通讯员 张勤

肖军在查看花椒苗长势
时下,走进新发乡中心村,群众忙着种植花椒树苗,荒山野岭种下了致富希望。带领群众种植花椒树苗的,正是新发乡中心村第一书记肖军。村民说,肖书记驻我们村以来,真的没得说……
2018年8月,当新一轮“科级干部驻村组”的驻村工作号角吹响时,肖军作为县工信局党组成员,主动请缨来到了离家4个多小时的新发乡中心村,扛起了驻村第一书记的责任。
走村串户查民情:问题明了
“出门二面坡,背篓滚下河。”这是当地人们心中的中心村。
中心村地处新发乡西部,共有157户农户,其中95户是贫困户,贫困人口多达428人。名为中心村,实则远离“中心”,中心村距新发乡集镇20公里,距威宁县城200公里,属于典型的贫困村。
肖军还记得第一天来到中心村时,村支书王永国把他迎进了家里,连连解释道:“我们村还没有修建村活动室,暂时把行李放我家里吧,出门时要注意安全,坡特别陡,很危险。”
“我们村娶不到媳妇的单身汉有30多个,读书的也不多,目前考取工作的全村只有1个,就在我们村小学当老师。”村支书王永国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却让肖军的内心一阵阵翻腾。
他思索着,这地远山险、弯多坡陡,绝壁悬崖上的贫困村,“路”在何方?
通过走访,肖军在一来二去的走访中,真正弄清了群众们的需求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
言传身教带干部:头脑活了
肖军常说,驻村干部都一样,要对群众上心,做群众的知心人,扶贫帮困不仅要推一把、拉一下,还要心连心、手牵手,共谋出路。
对于村委班子的建设,肖军从结对子、立新规到制定帮扶措施、规划产业发展,每个环节他都细心地制定了各类计划,并以钉钉子的精神带动每一项工作落实,两个月下来,他的每一个行动都深深地打动着村两委的干部们。
“他常常起早贪黑地走访群众,对贫困户能帮尽帮,让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帮助我们村干部提起了精气神儿。”村支书王永国对肖军的驻村工作都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
几个月下来,他用召开支委会、扶贫动员大会、村委会议、群众会等方式,像个师傅一样,让村干部仿佛从一个刚上岗的新手迅速成长为能够独挡一面的能手,村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地位提高了,处理村级事务的能力也增强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思路活跃了。
领头铺路办产业:财富来了
“村活动场所修建的问题一定要抓紧时间解决、自来水管改造是个不小的问题,五保户罗志刚的的低保还需申办……”肖军的民情日记本上,写满了村民的困难诉求及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
“去年年底,由肖书记指导,我们村两委带头,动员了部分群众代表共同成立了尚农专业合作社,同时引进么站镇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参与投资,同时还引进了花椒品种‘京江九叶青’在我们村的金星组实施种植。”村主任王永祥高兴地介绍今年来村里的产业规划。
这得益于肖军在走访中心村金星组的时候想到的产业发展思路。在得知该组的村民有25户人家已经整寨易地扶贫搬迁,村民们的253亩土地因此闲置后,肖军立即邀请农牧局的专家进行实地调研,并结合当地土壤结构、地质条件等各类因素与村干部商议决定以每亩300元的价格流转搬迁户的土地进行发展花椒产业种植。
一年的农作物变卖总共收益是2600元,而通过闲置土地流转和参与花椒种植务工的收入,贫困户陆金全今年已经获得了14000元的收入。说到这些,他非常感谢肖军。根据村主任王永祥的计算,在中心村金星组的搬迁户中,有的贫困户土地面积多达15亩以上,通过土地流转,25户贫困户在今年共获得合作社流转闲置土地资金7.05万元,部分贫困户通过返乡务工也获得了5000到1万元不等的收入。
在确定种植花椒产业之后,肖军多次与经验丰富的威宁县么站镇农景专业合作社联系对接,并带领村民们去实地参观考察,在该合作社的帮助下,技术支持和产供销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随即,肖军找来了村两委班子和部分群众代表组建7名成员集资25万余元成立了尚农专业合作社,今年年初,花椒产业在中心村正式投产。
据悉,花椒产业上市之后,么站镇的农景专业合作社将以鲜椒每斤4元的保底价收购中心村的花椒,近300亩的产业规模,以亩产2500斤计算,上市后的鲜椒头年收益将达300万元。“我们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合作社的成效带动老百姓利用自留地自主种植花椒,从而实现整村脱贫。”肖军说。
如今,摆在肖军面前的难题仅仅只有引水灌溉的问题,在采访过程中,肖军告诉笔者,目前,他已经联系到威宁博爱医院为中心村提供4万元的资金购买灌溉设施,解决引水灌溉的问题。
“接下来,我打算对中心村的花椒基地实施大数据管理模式,通过规范种植、数据录入、标签管理、动态监控”的模式,实时掌握花椒的生长情况。”肖军介绍说。
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中心村近300亩花椒产业不仅致富在望,也即将搭上“数据高铁”。
解难帮困留口碑:情义深了
中心村中心组40多岁的残疾人罗志刚,是当地出名的懒汉,常年独居家中,不务正业,身无分文,靠低保维持生计。在得知肖军来到中心村后,罗志刚时常半夜三更地给他打电话:“肖书记,我没吃的了,你看着办吧。”肖军心想,这是个影响较大的问题,几经思考,肖军决定帮助罗志刚申办稍高档次的低保额度,通过多次与乡党委政府沟通,经民主评议,将罗志刚的低保从每月125元的标准提高到195元。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帮助和沟通,令肖军最欣慰的是,罗志刚的精神面貌渐渐改变了,开始讲究卫生、爱护环境了。目前,还积极到合作社务工,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村里的百姓提起这个人,无不感谢肖军的倾力帮扶。
与此同时,肖军常常四处奔波,为的就是能帮助该村多争取到各类扶贫项目资金。半年多来,通过集资、自筹,向农牧局、安监局、教育局、联通公司、博爱医院等县级部门和企业申请项目资金50余万元用于新建村活动场所、改扩建通组道路和实施产业发展,并时常自掏腰包为村民们修桥补路、扶贫帮困。肖军说:“对中心村的感情,不在于驻村时间的长短,即便我退休了,我都会一如既往地同他们一起奋斗。”
如今的中心村,可以时常见到乡亲们围坐在一起,唱着布依族古老的民歌,表达内心的喜悦。“帮我们解决了那么多困难,村子变好了,村民的心也变暖了,我们都特别感谢他。”贫困户赵仕忠说出了全村人的心声。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肖军用实际行动把使命和担当写在了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真正把中心村放在心中,正如他自己所说:“人这一生,总要做几件对得起百姓和良心的事情,作为驻村干部,要注入真情,要用心对待百姓,只要大家共同努力、聚力前行,即便是竹篱茅舍,脱贫都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