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04-29

在脱贫一线谱写青春之歌

作者: 时间:2019-04-29 阅读:221


 (上接1版)
  但胡钧溥没有退缩,他深知“落地才能生根、根深才能叶茂”。上任伊始,他就走家窜户、上山下地,在田间地头论产业,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倾听群众呼声,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去。
  胡钧溥说,那时候平均每天要走10余公里的山路,他每天走路的步数在微信朋友圈排行榜里,总是排在最前面。三个月时间里,他就瘦了20多斤,但挨家挨户的走访,一次次地交谈,增进了他与乡亲们彼此之间的了解。从群众质疑“能不能行”的“娃娃支书”,变成了群众信任的有干劲、有想法的“胡书记”。
 
田间地头论产业
 
  在走访群众过程中,胡钧溥思考最多的就是村里的产业发展,怎样带领群众实现脱贫摘帽。
  胡钧溥发现当地群众有养殖土蜂的习惯,发展养蜂要种植蜜源植被,可以带动生态建设,形成良性循环。于是,他自费带上村里的养蜂能人外出考察学习,并把新式养蜂的概念和蜂桶带回了村里,在群众间造成了不小的轰动。从推广新技术的备受质疑,到养蜂人的争相认领使用新蜂箱,从21户养蜂不到100桶的规模,迅速增加至53户300余桶,胡钧溥带着乡亲们“动起来,干起来,富起来”。
  胡钧溥趁热打铁,组织大家一起种植漆树、桃树等经济蜜源植被1000余亩,带领团结村走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之路。
  在长期帮扶工作中,胡钧溥通过考察,发现团结村气候环境适合种植紫皮大蒜。于是,他请专家来教授村民技术,从种植技术、田间管理、产品营销,一步一步认真组织实施。
  乡亲们担心紫皮大蒜的病虫害防治和销售问题,胡钧溥就在夜校课堂,在田间地头,一场场讲习、一次次走访。胡钧溥带头贷款成立了村社一体专业合作社,并承诺自己贷款部分的风险自己承担,如果实现收益全部捐给村集体,增强了乡亲们种植紫皮大蒜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种植的紫皮大蒜蒜薹以5元每斤计算,每亩就有3000元收入,在加上卖蒜种每亩4000元,紫皮大蒜每亩收入在7000元以上。卖完紫皮大蒜还可以种植莲花白,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胡钧溥算起了经济账。
  据了解,团结村种植紫皮大蒜和莲花白等蔬菜,已经和县教育局签订校企合作意向,提供给学校营养餐,此外还和几家公司签订销售订单,根本不愁销售。
  55岁的马忠富是团结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看到村里紫皮大蒜良好的发展前景,他把自家积蓄3000元入股合作社,夫妻俩在基地务工,每天每人70元工资,一年下来就可以摘掉贫困帽子。
 
团结村变了模样
 
  在团结村,胡钧溥积极推动“三级自治”试点改革,依托自然村寨成立村民自我管理委员会,在自我管理委员会内,把居住相邻、技能相似、发展意愿相同的十户左右的群众组建 “十户一体”,实现生产联产、卫生联保、公益联合、诚信联建、治安联防。
  胡钧溥还在村里办起了脱贫攻坚青年志愿者夜校,大到宣讲政策方针,小到教汉字算经济账,从文明习惯到山外世界,都是夜校的讲习内容。
  如今,这个曾经封闭落后的小山村,父老乡亲们开始轮放牲畜,轮流打扫卫生。村里251名孩子上学放学每天都有家长集中轮流接送,两年多来风雨无阻,孩子们蜿蜒陡峭的读书路不再显得那么漫长孤独。
  变化的还有村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团结村修通通村水泥路一条,打通村民小组连组路15.315公里;硬化通寨路7.6公里、串户路30余公里、院坝13230平方米;新建安全饮水工程以及产业发展配套水池14个、1000立方米容量山塘一个;安装路灯272盏;全面完成亮化工程和电网升级,通讯信号全覆盖。
  “我们要紧紧围绕石门乡党委政府提出的‘3211+N’目标计划,通过紫皮大蒜等蔬菜种植,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03户366人实现脱贫;通过养殖能繁母牛209头,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02户316人实现增收致富;通过养蜂320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8户154人实现脱贫。”胡钧溥如是说。
  团结村曾是石门乡最艰苦、基础条件最差的村之一,这个总人口421户1531人的村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78户748人。在胡钧溥的带领下,短短几年时间,全村贫困发生率从48%降至24%,今年计划脱贫117户446人,到2020年将实现整村脱贫摘帽,团结村正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美丽蜕变 。

 

紫皮大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