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乡:干部变“农民”,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作者: 时间:2019-04-29 阅读:226
(上接1版)但从基地开始建设那天起,他们每天都到基地参与群众一起翻犁土地、播种、施肥、浇水,见证了基地从无到有,一点一滴的变化。
“我希望基地建成以后为群众增加收入,带贫困户如期脱贫。”周军如是说。
脱贫攻坚,干部先行。3月16日,石门乡召开“重心下沉力量前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大会,将全乡三分之二的正式干部职工选派到全乡12个村(社区),根据村(社区)的大小,每个村抽派2至6名驻村干部,吃住在村,全力参与各村(社区)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剩下三分之一的干部职工分别成立综合办公室和各专项攻坚组,负责统筹协调指挥全乡各项脱贫攻坚工作。全乡领导干部小分工、大合作,精准帮扶、精准施策,以实际行动与群众密切了联系、增进了感情,增强了工作实效。
“乡里的干部,有知识、有文化,在栽种的过程中,很多技术我们都不懂,他们会亲自示范给我们看,教我们要怎样做,今天还和我们一起把一片地的农肥都‘丢’了,有这样的干部带领我们发展产业,我们有信心顺利脱贫!真是太感谢他们了。”刚学到新技术的新龙村村民陈大海高兴地说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为了带领贫困群众进一步找准脱贫路线,持续稳定增收。2019年初,石门乡与贵州开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1500亩蔬菜种植订单、与威宁草海专业合作社签订了2000亩蔬菜订单,分别种植贝贝南瓜、莲花白、花菜等蔬菜品种。算上复种指数,订单面积7000余亩。同时,创新提出贫困户“3211+N”帮扶责任目标,即:在今后的结对帮扶过程中,实现每户贫困户单户或入股种植3亩以上经济作物、单户或入股养殖2头以上能繁母牛、落实1人以上就业,每村(居)落实1个以上产业基地,规划实施其它增收项目,确保贫困户持续有效增产增收、顺利脱贫。
在该乡女姑村,午饭过后,下派的村党支部书记马旭联合村干部苏云、驻村干部夏鹏等人,在该村蔬菜产业园区旁的一个小基地里翻犁土地,准备开始种植莲花白、花菜等, 落实“3211+N”中的每村1个产业基地的目标。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给今后全村群众大规模种植探路子,找经验。
马旭一边挥着锄头,一边自信的介绍:“我们这个小基地,主要是为了带动群众增产增收。在农忙时节,为了节约成本,我们将工作进行了一个分工,全村有村干部与驻村工作组共有11人,安排了2至3名负责常规工作的推进,其他的全部干部下地干活,平均每天可节约900元的请工成本。”
一旁村民张才贵边做边感叹“这些干部为了我们的发展天天下地干活,我作为农民一定要向他们学习,把生产搞上去,早日脱贫。”
脱贫工作中,石门乡各村(社区)村干部、第一书记、或是驻村干部,走进田间地头“接地气”,少了“机关味”,多了“泥土味”,带领贫困群众找准脱贫路线,号准脱贫脉络,对症开方,激发了群众致富活力,盘活乡村经济,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