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脱贫是驻村的最好“褒奖”
作者:陈武帅 胡雍辉 时间:2019-05-15 阅读:224
群众脱贫是驻村的最好“褒奖”
——记县人社局派驻哈喇河镇河边村第一书记锁俊龙
记者 陈武帅 通讯员 胡雍辉
在哈喇河镇河谷地带,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悬崖村”叫河边村。“悬崖峭壁、土地贫瘠”是这个村子最大的村情,这个448户2051人的村寨,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有118户517人。
2017年3月,县人社局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综合股股长锁俊龙响应组织号召,派驻哈喇河镇河边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组长。从此,他吃住在村上,带领群众奔走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这个偏远落后的村庄开始悄然改变。
修通群众致富路
“哈喇河畔河边村,悬崖峭壁大陡坡。土地贫瘠没几亩,要想致富困难多。”这首顺口溜道出了哈喇河镇河边村恶劣的生存条件。
2017年3月初,锁俊龙开始走访群众“摸家底”,被村里的贫困深深震撼。河边村四个村民小组,有三个在悬崖峭壁之上,有一个在切割很深的河底,许多群众居住的地方不通水泥路,走路都要防着不小心掉下悬崖。
“没有一条通村油路,许多群众居住在山腰上。”第一次走访群众,锁俊龙就吃尽了苦头,车路不通的地方只能步行,拄着棍棒爬坡下坎,一天走访不了几户群众,时间都耗在走路上面。
河边村后山组张家沟,通组路只修道寨子边,还有20余户群众没有修通窜户路,锁俊龙和村两委积极筹集资金,并利用修建小米水库征收荒山土地资金9万元,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后,采取投工投劳的方式修建连接群众家家户户的毛胚路,目前该路段正在施工中,居住在张家沟的20余户群众即将有了出山的通道。
在“三硬化”过程中,锁俊龙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资金49万元购买沙子水泥,群众采取投工投劳硬化庭院,目前河边村177户群众“三硬化”工程已经实施并验收完成。
河边村新修村活动时投入使用后,没有办公电脑和设备,锁俊龙于是回原单位县人社局向领导争取3台电脑和一台打字复印机,大大提高了村两委的办公效率。
“现在出门方便了,我们家生活也越来越好了,要感谢党和政府,感谢锁书记。”河边村背阴坡组81岁的村民刘仕开说。
2017年6月里的一天,锁俊龙走访时家发现刘仕开一家生活条件很差,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烧柴火做饭,破烂的半边锅舍不得丢掉,一大家人生活在一起,一个儿子还有智力障碍,生活不能完全自理。
锁俊龙了解情况后,按规定把刘仕开一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惠民政策。刘仕开老伴腰椎间盘突出,行动不便,锁俊龙组织人员背老人到哈喇河镇人民医院治疗,病情终于得到缓解。
驻村两年以来,在锁俊龙帮助下解决贫困户临时救助16家共计10000余元,多次积极向县农业农村局协调农资解决农民生产困难,他成了群众喜欢的“暖心锁书记”。
走村串户谋发展
5月7日,哈喇河镇河边村村民张良登赶着牛儿放牧,悠扬的牧鞭子甩响四季。他高兴地哼着牧歌,享受着幸福生活。谁曾想到,就在一年多以前,张良登还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走访中,锁俊龙了解到32岁的张良登虽然家庭贫困,但有发展致富的想法。2017年11月,锁俊龙帮他在农村信用社申请特惠贷资金5万元开始养殖西门塔尔牛。
一年多过去了,张良登喂养了18头西门塔尔牛,卖掉9头牛,赚了9万余元,不仅还清了贷款,家里还有一笔积蓄。张良登说,剩下的9头牛,少说也要值10万元。不仅如此,张良登还养殖14窝野蜂蜜,每窝以20斤计算,每斤卖150元,年底又有2万余元的收入。
张良登是锁俊龙帮扶脱贫的成功典型之一。
在锁俊龙的带领下,发展养殖业已成为河边村致富产业的一大亮点。目前,河边村群众每户养殖牛在2头以上,全村养牛600余头、黑山羊1000余只,还成立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
锁俊龙认为,没有扶贫产业脱贫致富就是一句空话。
2017年来,在他的带领下河边村种植花椒树1000余亩、板栗200亩、苹果170亩、大黄梨80亩。
马明向是河边村走出去的致富带头人,在锁俊龙的联系下他决定返乡创业,成立合作社带领村民在河谷地带投资20万余种植200亩樱桃,并派技术人员指导种植管理,将来樱桃挂果后按照村民占75%、合作社占20%、村集体占5%比例分红。
村里修通了产业路,有了致富产业,锁俊龙还筑巢引凤向外地老板抛出橄榄枝,引进浙江老板来河边村开办茶叶加工厂,解决了河边村11人在家门口就业,每月每人有4000元工资收入。
“锁书记是带着感情来驻村的,他来河边村不仅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还沉下身子解民忧带民富。”河边村党支部书记马军说起锁俊龙一脸的敬佩。
“产业发展脱贫一批,外出务工脱贫一批,兜底扶贫脱贫一批,我们河边村群众在上级各部门的帮扶下,在自身的努力奋斗下,2020年与全国一道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是没有问题的。”锁俊龙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