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兴:用真心换来群众满意
作者:苏远粉 时间:2019-05-17 阅读:352
自2013年12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始终奋斗在基层工作第一线,一心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他就是金斗镇朱家坡村党支部书记张洪兴。
进村入户解民忧
朱家坡村位于金斗镇南部,全村有219户1097人,其中贫困户有62户246人。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村庄,在张洪兴的带领下,村民的住房条件改善了,安全饮水有保障了,村容村貌由“脏乱差”变成了“白靓美”。
张洪兴认为,朱家坡村基础条件差,经济起点低,信息闭塞,要改变朱家坡村贫困的现状,必须使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逐步增强。
在张洪兴的努力下,朱家坡村紧抓项目建设的大好机遇,新修了梅花小学,为本村200多名的小学生就读提供便利;修建了村卫生室并投入使用,让当地群众实现了小病不出村。
朱家坡村人口居住分散,只有一台变压器,供应着200多户的村民用电,电压太低,满足不了需求。张洪兴向上级部门争取,重新改善旧电路12公里,新增变压器三台,输送了新的四平线路,大大改善本村低电压的难题,解决了群众“用电难”的难题。
这些年,朱家坡村修建清林大桥并投入使用;硬化村庄主干道1.2千米、串户路3千米、耕作道14千米、庭院硬化4800个平方、改厕36处、改圈620平方米、改厨100多处,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
发展产业助脱贫
以前的朱家坡村,是闭塞穷困的小村。村民思想观念落后,经济发展滞后。张洪兴进村入户和贫困户一起拉家常、听建议、解民生,多次召开村会议、组会议,宣讲脱贫攻坚,但由于贫困户文化程度不高,传统的零星种养殖业根深蒂固,要让他们马上转变观念很难。
张洪兴没有退缩,深入贫困户家中苦口婆心做思想工作。通过对产业进行分析,他逐渐说服了村民,把蚕桑种殖、生猪、牛、羊养殖规划为村里主导产业,带领群众大力发展蚕桑种养殖、生猪、牛、羊养殖产业。
为凝聚人心抱团创业,张洪兴还借助现代网络建立起信息“富联网”,通过专家传授、党员示范,带领村民学习蚕桑种养殖技术。目前,“富联网”覆盖全村党员19人,带动群众202户,发展蚕桑180亩、出栏生猪800多头。
此外,在张洪兴带领下,朱家坡村规划核桃种植1000多亩,退耕还林600多亩。
“我在基地里负责下种,每天70块钱,我家老公负责犁地,每天150块钱。这个月我们夫妻俩只做了10天,就领到3550块钱的工资。”村民张彩能说。
张彩能是金斗镇朱家坡村村民,她说正是朱洪兴支书带领大家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为了发展产业,朱洪兴带头成立了威宁洪星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已种植350余亩魔芋,惠及贫困户200户900余人。
张彩能还记得今年1月26日,时值农历春节前夕,威宁洪星种养殖专业合作社20多名工人正在魔芋种植基地栽种魔芋种子,但由于人手不够,张洪兴亲自开着基地托运种子的拖拉机为基地运送种子,由于山路陡峭,地形狭窄,导致拖拉机不小心侧翻,张洪兴额头部位严重负伤。在村民的护送下,张洪兴到镇卫生院简单做了伤口缝合处理之后,便回到基地继续工作,真正的轻伤不下火线。
村庄整治靓家园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张洪兴发现村内主干道路虽然都硬化了,但是还有极少数群众爱护公共环境卫生观念淡薄,乱堆、乱放、乱泼、乱倒现象时有发生。
张洪兴抓住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的活动的有利时机,召开社员会议,推行"门前三包",倡导低保人员打扫村庄卫生,并适当在给予一定的补助,通过这种方式现在村内的环境卫生得到了明显的改变。
真心换来真情,付出与荣誉相随。这些年,张洪兴的工作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朱家坡村连续多年被镇党委评为先进村,张洪兴个人也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村级工作一等奖”“全县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