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换个“种法” 群众换个“活法”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19-05-22 阅读:293
土地换个“种法” 群众换个“活法”
——兔街镇高原村规模试种蔬菜带动产业发展
记者 马召凤
走进兔街镇高原村,一大片整齐栽种的莲花白地里,20余名农户正扛着锄头忙着锄草。这是兔街镇高原村今年规模种植蔬菜的尝试。把原来老百姓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改变以往单一的产业模式,以规模种植代替零散种植,把土地换了一个种法。
“我脚下的就是我家的土地,今年流转给合作社种植莲花白。”杨世聪一边锄草一边说着话。在他正在锄草的这片地里,去年种植的是苞谷,收成并不好,除去人工和生产资料的成本,一年下来所剩无几。今年,合作社规模种植蔬菜,给当地群众大量流转土地,杨世聪把附近的6亩土地全部流转给了合作社,每亩地按照4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的流转费用并不高,但是杨世聪有他自己的盘算。“6亩地土地流转费用一年就是2400元,我每天在这里打工,每天70块工钱,一个月也有2000来块,基地不需要工人时我还可以去其他地方找工作,不受土地的牵绊。”
合作社的成立,不仅给土地换了个“种法”,也给杨世聪换了一个“活法”。每天他准备好了农用器具,按时按点到基地上班下班,在这里,他也成了一名上班族。
而在他的脚下,这片曾经种植苞谷洋芋的土地,今年种满了莲花白,整整齐齐昂头生长。由于管理精细到位,满地的莲花白都长得很茂盛。
茂盛的蔬菜点缀下的土地换发着别样的生机。对于今年已经60岁的余世云来说,已经出不了远门打工,倒是很喜欢在这里上班,每天按时按点上班,心里松快了不少,土地收成如何,天气如何他都可以不用关心,只要每天都能上班,能拿工钱就可以了。
高原村举都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不仅改变了高原村原本单一的产业结构,也让当地的农户有了一个打零工挣钱的好去处。“多的时候有80个人在这里打工,少的时候就20来个,我们招聘工人优先照顾精准扶贫户,在这里打工的精准扶贫户每天80块的工钱,比其他人高出10块。”合作社负责人金举表示,产业发展要和脱贫攻坚同步,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带动贫困户脱贫才是双赢。
对于精准扶贫户张义芬来说,有了这样一个规模种植蔬菜的合作社,54岁的她可以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家中读书的孩子。以往在这个时节,张义芬已经忙完了家中的农活,闲下来的日子就是割些草喂养牲畜,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闲暇的。可是作为精准扶贫户,这种闲暇并不好过。“农村人啊, 闲下来心焦得很,手里没钱,出去打工呢又不太方便。”今年,基地开始招工后,作为精准扶贫户的张义芬,基地给她的工钱要比其他人每天高出10块钱,一个月有2000多块的收入。
一个合作社就是一个产业发展基地,举都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莲花白基地占地面积260亩,通过这个产业发展基地,不仅能形成当地的产业,还带动农户就业增收。“基地示范带动周边农户102户人,其中贫困户占了20多户。”金举说。高原村的莲花白早已打通了销售的路径,目前已联系广西柳州的收购商,签订了收购合同,按照市场价格收购,种多少要多少。
“一亩地产值在15000斤左右,按现在的市场价来算,每斤销售5至6角,一亩地可以卖7000多元,照这样算的话,总产值能达到100多万元。”金举说,高原村的气候条件很适合冷凉蔬菜种植,下一步,计划扩大种植规模,通过保底收购的方式带动更多的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蔬菜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