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05-27

党建服务支撑 易地搬迁安民

作者:沈光勇 文贵 时间:2019-05-27 阅读:267


 党建服务支撑 易地搬迁安民
——威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建工作综述
记者 沈光勇 通讯员 文贵


  走进威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阳光新城A区燎原社区服务站,办公区、会议室、老年活动中心、儿童之家等功能室一应俱全,处处窗明几净,让人眼前一亮。
  “我们现在面临的困难,主要是搬迁户人数多,工作千头万绪,人力、物力、财力明显不足,工、青、妇、残、老年协会等群团组织在安置点组建工作不理想。”威宁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负责燎原社区服务站管理服务的工作人员高敏说。
  针对各安置区种种矛盾与困难在现在和未来一段时期内客观存在的现实,威宁县委组织部以党建服务为支撑,让易地扶贫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自搬迁户逐年入住以来,威宁直面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存在的短板与不足,重点围绕科学设置组织构架、完善党建工作体系、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便民服务体系等四个方面,抓好、抓细、抓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各项工作,为搬迁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

建设组织体系,科学设置组织构架
 
  在组织领导强化方面,威宁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搬出(入)地乡(镇、街道)为成员单位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层治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有关乡镇(街道)。并建立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县委书记为第一召集人,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组织机构设置方面,威宁结合机构改革和县城安置点实际,计划成立2个党工委、办事处,编制在全县范围调配。按照规定成立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纳入安置点党工委、办事处管理。构建“居委会+网格+楼栋”的纵向网格化管理层级,确保把每名搬迁群众纳入有效管理。同步建立工、青、妇、残、老年协会等群团组织和各类经济、社会组织。
  在党组织优化设置方面,威宁在已经搬迁入住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建立党组织7个,建有党员活动阵地8个,计划搬迁党员251人,已入住91人,建立团委、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6个,基本实现了安置点党的建设全覆盖。
 
配备干部队伍,完善党建工作体系
  
  近年来,威宁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工作体系得到了不断完善,配强了社区干部,强化阵地保障和经费保障等,让干部队伍进一步提升了战斗力。
  在社区干部配备上,威宁从安置点党委(党工委)选派1名熟悉党务工作和群众工作的同志担任“第一书记”,实现安置点社区“双书记”全覆盖。县城安置点每个社区党组织设委员5至7人、居委会设委员5至9人,社区“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每个社区配备5至9名县财政保障报酬的专职工作者,其中,搬迁入住群众5000人以下配5名、5000至8000人配7名、8000人以上配9名,每个社区保证有1名以上专职党务工作者。
  同时,威宁还强化了阵地保障,安置点社区办公阵地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最大建筑面积达1002平方米。强化经费保障,县财政每年为安置点农村社区划拨工作经费2万元,县城安置点社区按每个人口10元标准划拨工作经费,按社区干部正职3500元,副职2800元划拨社区干部报酬。在此基础上,各安置点党委(党工委)拿出一定考核资金,通过“考评管理”激励机制,部分社区干部月报酬达4000元以上。同时,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每月定期组织党员教育培训,切实提升党员的素质,努力实现党员管理规范化、党的活动经常化、党内生活制度化。
  2018年,培训安置点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干部2期378人次。今年第一季度,安置点党委(党工委)组织社区党组织和党务干部培训1期,培训123人次。
 
发挥政治功能,建立公共服务体系
 
  在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方面,威宁进一步规范了组织生活,加强了社会治理,不断强化政治服务功能,为易地扶贫搬迁户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体系。
  在强化政治功能上,威宁发挥安置点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党组织议事规则,及时讨论决定涉及本安置点社会建设、社区治理等重大事项和重要问题,巩固好易地扶贫搬迁成果。
  在规范组织生活上,威宁严格执行“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组织生活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对搬迁党员组织关系进行动态排查,及时更新完善党员信息台账。全面推行社区党组织星级管理、社区党员评分管理、社区干部考评管理“三管机制”,推进社区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在加强社会治理上,威宁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民为主体、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一核多元服务体系,领导和支持居民开展居民自治。
  同时,威宁还在五里岗社区建设了居民谈心室、说事室等社区功能室,调动社区各类组织和党员群众共同参与安置点社区治理工作,探索以居民代表会议、群众会等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
 
完善党建机制,建立便民服务体系
 
  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搬出地党委(党工委)与安置点党委(党工委)的沟通协调机制。2018年召开协调会议2次,解决党员组织关系转接、户口迁移等问题27个。
  在各安置点搭建党建服务联系平台,县城安置点由党组织牵头,每栋楼均实行“双楼长”制,一名负责搬迁群众的就医、就学、低保、医保、社保等衔接工作,另一名楼长负责发布企业招工岗位,提供企业用工信息平台。
  在每个安置点党组织建立时,社区党支部书记由乡镇(街道)正式工作人员兼任,选取搬迁对象中思想较好、素质较高的党员参选居委会主任,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在每个小区设立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中心设立党建服务、民政事务、社保、综合治理、卫计服务、群团服务等服务窗口,为搬迁群众办理合医报销352户1688人、办理子女入学438人、迁移户口387户、协调县工会慰问940户。
  在各安置点服务站构建“居委会+网格+楼栋”的纵向网格化管理层级,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截止目前,已在五里岗街道五里岗社区建立“党总支+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党组织网格体系。社区建立党总支,依托楼栋组建3个党支部7个网格党小组,明确43名党员作为联系服务群众中心户,形成“总支部连支部、支部连党员、党员连群众”格局,达到“树好总支一面旗、织牢支部一张网、点燃党员一把火、带富搬迁一方人”的效果。
  各安置点服务站搭建公益平台,聚力公益服务。让工作人员树立“小社区、大社会”理念,整合人社、卫健、民政、公安、教育等各方力量,大力培育公益服务类、社会事务类、慈善救济类等社会组织,用好儿童之家、老年之家、图书室等,全年365天零距离服务,构建专业化程度更高的社区服务体系。
  2018年,人社、卫健、民政、公安、教育等部门的志愿者43名,开展志愿服务200余次,集中培训620户1345人,实现就业1145人,县外劳务务工输出就业1005人。
  目前,县城集中安置点五里岗社区修建幼儿园2所、广场4个、医务室2个、农贸市场2个、公交停靠点4个,为居民医、学、娱、购、行等提供便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