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酱 开瓶满屋香
作者:沈光勇 罗忠尉 时间:2019-05-28 阅读:454
十年磨一酱 开瓶满屋香
——威宁高原明珠食品厂一瓶好酱助脱贫见闻
记者 沈光勇 罗忠尉


清洗辣椒

清洗包装瓶

分切火煺

炼制

装瓶

称重

入库冷却

贴标签

清洗包装瓶

分切火煺

炼制

装瓶

称重

入库冷却

贴标签
“一次乌江源的偶遇诞生了叔侄辣椒,一个传统农家对美味和健康的追求。”在乌江源头叔侄火煺油辣椒玻璃包装瓶标签上,吃过这种火煺油辣椒的人都会看到这样一句话。
创业本身,就是一部奋斗史,成功了,值得尊重,失败了,更值得尊重。涂黔宁,用“人到中年”的智慧和拼劲,花了十年的时间,在无数次的失败中汲取经验和营养,每天与辣椒、精炼菜油、火煺、红糖、大蒜、食盐、味精等食材和佐料为伍,火中取宝,精益求精,用时间和精力的双重叠加,炒出了一锅香气四溢、满口留香的火煺辣椒酱,让吃过的人赞不绝口。
偶遇涂黔宁,并聊起了他的创业故事,品尝了他的辣椒酱后,记者沉思片刻,“十年磨一酱,开瓶满屋香”脱口而出。细细回想后,涂黔宁乐了。他说,“还真是这么一回事,我要把这句话印在我的标签上。”于是,一次随口相约,一次随机采访,便在相识相熟的聊天中约定了下来。
5月22日,记者走进了威宁高原明珠食品厂。该厂坐落在盐仓镇可界村二组,这里不仅地处贵州屋脊百草坪下的山间坝子里,而且还是千里乌江之源“石缸洞、花鱼洞、黑鱼洞”的所在地,汇流成渠的可界河便是乌江南源,是千里乌江之始,是百里画廊之泉。
站在高原明珠食品厂门口,巍巍的贵州屋脊百草坪只可仰望,顺山而来的千里乌江源和施家营人家,便徜徉在阳光雨露之下,阳春布德泽,雨露润无声。
乌江源润物,石缸洞藏珍。“在有山、有水、有人家的地方,才有原生态有机食品。”于是,选址盐仓镇可界村的威宁高原明珠食品厂便应运而生了,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在天时地利上,独特的高原坝子小区气候适宜人居和农作物生长,可界河环村而过为辣椒种植提供了丰富水源,而且当地土壤也比较适合种植辣椒,这些条件无疑给火煺辣椒酱的原材料提供了蕴育的温床。不但如此,涂黔宁是当地人,对当地人文环境和物产资源了然于胸,当地人办当地事,施展起来更为得心应手。
“无防腐剂,手工制作,农家匠心,美食百搭。”这是涂黔宁对自己所生产的产品评价,也是对客户的承诺。
“我希望,通过努力把具有威宁地域特色的产品做好,保证质量,树立品牌,进而把企业做大做强,让产品走出大山,走出贵州,走向世界,引领当地老百姓一起脱贫致富,走上小康之路。”涂黔宁说。
走进鲜椒烘干车间,偌大的拱顶厂房内传来阵阵辣椒特有的辛辣气味,目前鲜椒没有上市,烘干生产线设备没有用武之地,静静地等候着季节的来临,然后一鸣而不可收拾。
“我的盐仓镇辣椒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后来为了产品销售渠道的畅通,改注册成了威宁高原明珠食品厂。”涂黔宁说,“前些年,我也种辣椒,后来没种了,反过来给老百姓收购成品鲜辣椒,一方面降低我的进货成本,一方面也让大家扩大种植面积,增加收入,找一条适合自己生存与发展的脱贫致富路。”
走进生产车间亲历现场、录制视频和拍摄照片,需进行消毒处理并套上脚套。在各功能室,眼前工人师傅正在忙碌劳作,每个环节都很精细。
一瓶好酱出深山,需要经过育苗、移栽、施肥、采摘、分级、烘干、筛选、洗净、磨细、炒制、装罐、称重、上标、喷码、装箱等若干程序。其间,还要制作或准备若干配料,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涂黔宁亲自把关,确保产品的质量。
“这些传统的加工程序,每一道都必须人工制作,不能用机械代替,也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直接炒制而成,保质期很长,而且越放越香。”涂黔宁说。
除了收购老百姓种植的辣椒,涂黔宁还招聘当地老百姓到厂里来上班,因为离家比较近,不仅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家里,农忙的时候在自家地里种上农作物,再来厂里上班,更多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在公司里上灶炒酱的大师傅,工资在6000元以上,一般的技术工2000元以上,全部供吃供住。特别是四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出去打工不现实,也能到厂里挣点零用钱。
“我家是可界村的,厂子开起来以后,我就在这里打工了。一个月可以挣到2400元钱,在这里一边挣钱一边照顾家,挺方便的。”可界村村民蔡元珍说。
村里部分老百姓年纪大了,而且文化程度不高,出门打工不便,有了这个厂后,老百姓们都愿意过来上班。
“我的年纪大了,快五十了,出去打工不好做,这里做一个月能挣2400元钱,生活费没问题。”可界村村民邓贵银说。
该厂自建成以来,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利益链接机制,让“一村一品”在当地做强做大,不但兼顾了合作社自身体量的壮大,还兼顾了当地村集体和贫困户的收益。
目前,该厂虽然能生产物美价廉的好产品,但因为标签注册和市场准入刚完成,量走得不是特别快。
“如果生意好了,我的火腿油辣椒厂就可以满负荷生产,一天可以生产10000多瓶。”涂黔宁说,“到那时,地方的老百姓在厂里上班,平均一年最低也有2万多元收入,技术高又勤快的可能挣得更多。”
这样一来,该厂能吸纳的精准扶贫户将会更多,进来务工的老百姓多劳多得,不但能脱贫,还能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