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05-28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作者:马召凤 付立军 时间:2019-05-28 阅读:201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羊街镇双河村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侧记
记者 马召凤 付立军


农户们正在双河村软籽石榴基地锄草

  最近几年来,随着威宁县农村村社一体经济的发展,各地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以合作社为示范带动,规模发展新兴产业成为新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模式。在羊街镇双河村,我们看到了合作社示范带动的成功典范。
  走进双河村, 5000亩软籽石榴铺绿了双河大地,成片的软籽石榴或沿着田坎或顺着山坡规整种植。在石榴树下,今年的辣椒苗刚刚种下,几个月以后,石榴挂果、蔬菜丰收,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都将通过合作社打包装箱拉往外地的市场。农户通过合作社连接了外地的市场,不用愁销路,不慌价格低。而合作社,通过示范带动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壮大,也带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户脱贫致富。
  “可以说是双赢的。”合作社负责人、村支部书记刘伟认为,合作社的成立给双河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产业发展模式。
  双河村以种植蔬菜为传统产业,蔬菜产业早已成为当地农户的基础产业。在合作社成立之前,农户种植蔬菜要么自己用农用车拉到市场售卖、要么外地的收购商直接进来收购。“有些时候本地市场消化不了这里的蔬菜,外地收购商又不来,农户的蔬菜只能贱卖。”
  2016年,双河村村支两委带头成立了绿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拟通过合作社的成立,打通外地销售渠道,保证农户的蔬菜能够有产有销。合作社成立之初,给当地群众流转了500亩土地进行大棚蔬菜种植。同时,发动周边群众进行种植市场需要的蔬菜品种并和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通过这样的方式,合作社成为了市场和农户的中间人,农户种出来,合作社拉出去,通过合作社完成了生产和销售的连接。
  而对当地农户来说,合作社早已不单单是连接产品种植和销售的中间环节,更是带动农户进行新产业尝试提供就业岗位以及提供技术培训的“发展智囊”。
  2018年年初,合作社根据双河村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带领当地农户到外地考察学习后,在双河村地方产业发展的新尝试,在当地率先尝试种植了50亩软籽石榴。
  今年,双河村的石榴种植面积从原来的50亩已经扩展到5000亩,带动双河、银河以及车边村三个村子都发展了软籽石榴种植。通过合作社的带动,双河村完成了从传统蔬菜种植到经果林和蔬菜发展并重的转型。在石榴种植基地,去年栽种下去的石榴苗已经开花挂果。“今年挂果的石榴不多,等到明年,不仅是合作社最早种植的石榴,农户种植的也有部分可挂果采收了。”刘伟介绍,合作社的软籽石榴,还没挂果就已经和云南高老庄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合同,三年之内,按照12元钱一斤的保底价收购。“产品要求是我们的石榴必须要达到无公害品质,且每个石榴要在半斤以上。”这样的发展要求不仅保证了石榴良好的口感和品质,也为当地农户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我们锄草都用人工,不使用除草剂。”刘伟表示,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不仅基地各项管理需要工人,基地的育苗基地也需要大量的当地工人。
  一个合作社就是一支产业发展“领头军”,一个合作社就是一个技能培训班,一个合作社就是一个就业基地。双河村绿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当地农户提供了20到30个就业岗位。
  “我们在这里打工,不仅学到了技术,还能挣钱。”蒋太聪介绍,她在基地打工每天有70块钱的工钱,还能学习种植技术。其实,在合作社种植石榴之前,蒋太聪家也曾尝试了2亩软籽石榴种植,但是由于缺乏管理技术,石榴树苗种下去了,一家人却不知如何是好。合作社开始种植石榴之后,蒋太聪就把家中的2亩石榴基地流转给合作社管理,每亩地1000元。石榴地被流转之后,蒋太聪就到这里打工,一边挣钱,一边学习技术。今年年初,蒋太聪家又重新尝试石榴种植,用剩下的土地种植了2亩石榴苗,不过不同于以往的是,这次,蒋太聪学习到了石榴苗的管理技术,2亩石榴苗如今都长得茂盛,明年就可以挂果。
  今年已经73岁的王正美老人也在基地打零工。“我在这里打工,每天70块钱,我家里也种了2亩石榴,等到我年龄再大点,做不动了,我守着我那2亩石榴也可以养老了。”老人乐呵呵地说道。
  合作社的成立,使双河村产业发展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从传统种植开始对接外部市场,农户也从“农二哥”成为“上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