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05-29

恰西河畔 蔬菜富农

作者:唐爱梅 罗纱 刘炳华 时间:2019-05-29 阅读:217


 恰西河畔 蔬菜富农
——岔河镇恰西村发展蔬菜种植助农增收小记
记者 唐爱梅 罗纱 通讯员 刘炳华

 
  走进岔河镇恰西村,恰西河潺潺流过,微风轻拂两岸垂柳,树下绿草茵茵,生机盎然。
  沿河的蔬菜大棚里,埋在塑料薄膜下的滴灌管子正嗞嗞作响,养分充足的西红柿植株上缀满了果实。
  工人们正忙着采摘已经成熟的西红柿。
  据岔河镇恰西村大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德才介绍,该基地共有大棚35栋,全部由合作社出资建设,目前以种植西红柿为主,所种植的西红柿已陆续采摘上市,主要销往威宁县城毛家山农贸批发市场,销售价格在每斤2.5元至2.8元之间。
  恰西村高山居多,鲜有平地,村民世代以种植苞谷、洋芋为主,年轻人大多都选择外出务工。
  赵德才年轻的时候也曾外出,到云南昆明的建筑工地上打工,但他直言:“打工挣不到钱”。
  之后赵德才又辗转来到种植蔬菜的大棚里务工,以此为契机,学到了蔬菜种植技术。
  2010年,赵德才回到恰西村,修建大棚,开始种植蔬菜。
  一开始,大棚所种植的蔬菜主要销往岔河镇、海拉镇的乡镇集市上,后来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所产的蔬菜也出现在县城里的农贸市场上,走上城市居民的餐桌。
  2016年,赵德才注册成立岔河镇恰西村大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引导村民入社成为社员,共同致富。
  走过近十年的风风雨雨,目前合作社不仅在恰西村发展大棚蔬菜,在黑石头镇河坝村还经营了占地面积为40亩的大棚种植西红柿,进一步扩大了种植规模,带动农户就近就业。
  同为恰西村村民的王老彩从赵德才建大棚时就跟着他务工,平时还负责为大棚基地招工人。
  王老彩的丈夫在云南省矿山镇打工,她在家负责照顾老人和孩子,种庄稼,喂牲口。农闲的时候,她就在大棚里务工,一年的务工收入不低于2万元。
  大棚里每天平均需要5至6个人务工,种植和采收的农忙季节每天可带动12人就近就业,务工工资为每天70元,贫困户每天80元。
  恰西村的年轻人大多都外出务工了,在大棚里打工的多是40岁以上的妇女。
  今年43岁的王老彩说:“家里有老人和孩子,出去打工不放心,在大棚里做工,离家近,活轻松,收入还算不错。”
  赵德才介绍,大棚里一年种植三季西红柿,一季的纯收入在18万元左右。
  恰西村水源充沛,大棚里的灌溉用水只需用水管从高处将水源引下来就可以直接灌溉。丰富的水资源极大地降低了蔬菜产业发展成本。
  目前,大棚已采摘销售西红柿2吨左右,销售额近1万元,整个基地预计产量在60至80吨之间。
  常年种植蔬菜,赵德才有他的忧虑,也有着自己的打算。他说:“恰西村的气候在威宁就相当于是‘热带’,非常适合发展蔬菜种植,但是恰西村耕地少,几乎找不到一整片的平地,这就制约了蔬菜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恰西村,大山多,出门就爬坡。”这是当地人常说的顺口溜。恰西村鲜有平地,耕地更是少之又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
  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这个问题难住的不仅仅是赵德才,还有世代居住在恰西河畔的村民们。
  恰西村的脱贫之路从改变落后交通和发展产业着手。现如今恰西村不仅修通了组组通公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初见成效——所种植的软籽石榴和刚嫁接的核桃树长势良好,早熟马铃薯和蔬菜也为当地农户带来了经济收入。
  具备发展眼光和发展意识的赵德才无疑成为了恰西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浪潮的“领头人”。他早年在云南昆明学习蔬菜种植技术,见识到了先进的种植技术、科学的管理模式以及在生产和销售方面如何实现“无缝对接”。现如今他致力于将恰西沿岸的大棚打造为具备先进生产力的蔬菜种植基地,从而带动更多人富起来,撕掉贫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