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05-30

26年,把苹果“种”进骨子里

作者:   时间:2019-05-30 阅读:218


 26年,把苹果“种”进骨子里
——记毕节市威宁自治县苹果产业领军人物杨华
毕节日报记者 韩 磊 徐 锦

  青果盈枝,丰收在望。
  孟夏时节,威宁自治县猴场镇格寨村漫山遍野的苹果树随风摇曳,长势喜人。
  “一年枝两年花,三年能把果子挂。今年是种树第二年,明年就可达产。”杨华指着枝上一个刚长出的青苹果说。
  杨华,土生土长的威宁人,格寨村是他的家乡。如今,村里的土地和荒山都被种上了果树。山脚种植苹果和葡萄,山上种植苹果、樱桃、桃子和车厘子。
  用昔日村民们种苞谷、洋芋的土地种果树,这是杨华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谋发展的又一“大手笔”。
  “赌一把,就算失败也认了”
  格寨村地理位置特殊,距离威宁县城和六盘水市区都约半小时车程,具有发展观光采摘农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在家乡建园区,一方面能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另一方面我想把我们村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点。”有着远见卓识和敢想敢干精神的杨华把自己的想法与村“两委”商量,并召开村民大会,获得全村老百姓的认可。“村社一体”合作组织——威宁县猴场镇印落福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合作社成立那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来了。造册登记、开收据、颁发股权证……村民们入社的热情高涨。
  “您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来入股?”现场忙活的杨华看到村里八旬老人宫从彬拿着1500元钱来入股,心里有些发虚——如果园区还没见效益老人就不在了,岂不是愧对乡亲,成了罪人?
  “国家政策好,我相信你。当了一辈子农民,我也想当一回股民。”老人笑着说。
  “就不怕我万一失败了,您的钱血本无归啊?”
  “不怕!赌一把,就算失败我也认了。”老人的回答让杨华感到欣慰的同时,又感觉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
  当天,合作社入股农户326户,入股资金1847.6万元,入股土地7868亩。
  2016人的村子中,1795人以土地或资金方式入股加入合作社。全村土地荒山得以整合,实行统一规划种植,打造标准化苹果种植示范园。
  “全村土地统一流转交由合作社组织管理,达到100%流转。这么齐心干一件事,不多见。”杨华说。
  目前,全村在合作社的组织带领下已种植经果林8000亩,苹果占80%以上。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滴灌、绿色种植、林下养鸡等“循环经济”模式正在摸索当中……而这,只是杨华引领苹果产业发展、造福一方百姓的生动缩影。
  “说起贵州苹果,人们首先想到威宁”
  杨华从1993年走出校门就与苹果结缘,距今已是26载春秋。
  期间,杨华先后参与了“黔选2号”“黔选3号”苹果新品种的选育,并经过不断尝试培育出了品质最好的威宁“冰心苹果”,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威宁苹果的辉煌诗篇。也使得威宁苹果获得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赢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站稳了市场。
  “冰心苹果”从黑石头镇起步,这里留下了杨华无数的足迹。
  刚参加工作时,杨华就参与县农业局黑石镇开厂村苹果示范基地的建设和管理,那段时间是杨华最辛苦也是最充实的时候。
  杨华所住的地方距离果园有9?公里。冬天的早晨路面凝冻,车子无法行走,杨华就经常在凌晨3点钟起床,步行3个多小时到果园。中午,为了不耽搁干活,他就和工人在地里烧洋芋充饥。晚上,有时开车累了,他就在半路停车小憩一会儿再继续赶路,很多时候回到家已经半夜了,有时太晚就直接住在乡镇的私人旅馆。
  2000年10月,杨华的儿子出生,初尝为人父的喜悦。但当时正值苹果销售的关键时期,为了让苹果不受损失,在小孩出生的那天,他仅在医院里待了两个小时,就匆忙赶到果园带领职工们采果销售。等他再回家时,孩子已经32天了……
  2004年,县农业局决定将这片基地转由私人承包经营,杨华懂栽培技术,有管理经验,义无反顾地接下这个担子,成了威宁苹果产业承包经营第一人。
  承包经营后,杨华白天管理果树,晚上查阅资料,认真记录果树生长、病虫害的发生等规律,日积月累掌握了一整套系统的苹果管护经验,这也为日后“冰心苹果”的培育奠定了基础。
  起早贪黑,披星戴月。通过不断试种,威宁“冰心苹果”脱颖而出,成了威宁苹果的代名词,成了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说起贵州苹果,人们首先想到威宁的‘冰心苹果’。‘冰心苹果’的形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管理技术要到位、要是晚熟品种、昼夜温差要大,三者缺一不可。”杨华说,管理技术是“冰心苹果”形成的关键一环。
  “把管长远的产业留在当地,是我的心愿。”
  2016年,在毕节市鼓励农业科技人员领办创办山地高效生态农业政策的指引下,杨华敢为人先,走出体制,牵头成立威宁县乌蒙绿色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全身心投入到全县苹果产业的推广和发展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在产业兴农、助推农民脱贫致富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如今,经过多年的辛勤付出,杨华在威宁县雪山、黑石、牛棚、猴场4个乡镇成功创建4个标准化苹果示范园。
  其中,前两个园区已趋于成熟,后两个园区还在投入建设阶段。这4个园区分别位于威宁县的不同方位,像一张巨大的网,擎起了威宁苹果产业的半壁江山,推动威宁发展苹果产业30余万亩。
  得益于杨华的不懈努力,威宁全县的苹果种植面积从2008年之前的5万亩发展到如今的50万亩,十年间翻了十倍。
  其中,挂果面积约15万亩,总产量约15万吨以上,年产值约7.5亿元,初步形成了以牛棚、迤那、黑石、雪山为中心的10万亩以上优质苹果产业带,覆盖贫困户2.4万户、贫困人口10.3万余人。
  苹果产业已成为威宁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成了威宁广大果农名副其实的“致富果”“金果果”。
  谈到下一步的打算时,杨华说,短期让群众致富不是目的,而是要在当地培育长远的产业。要让子孙后代因产业而受益,进而实现乡村振兴。
  “等明年这一片果树挂果,我们将推出集观光、采摘、餐饮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力争明年乡亲们就能分到红,每亩地分红保证在1500元以上,这样才不辜负乡亲们对我的信任!”站在格寨村的将军山上,在杨华轻言细语中,眼前,仿佛一幅乡村振兴图徐徐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