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当打击犯罪“情报员” 也当服务群众“办事员”
作者:张晓娅 罗旭东 时间:2019-05-31 阅读:180
既当打击犯罪“情报员” 也当服务群众“办事员”
——威宁“一村一警”模式打通基层治安管理最后一公里
记者 张晓娅 通讯员 罗旭东
为保障村民的安全,更好地处理村民纠纷和矛盾,维护乡村的安定,助力乡村的治理,自2018年8月威宁推行“一村一警”工作以来,县公安局不断完善村警工作管理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村警“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全力打通基层治安管理“最后一公里”。
地处云贵交界的中水镇、玉龙镇都是威宁人口大镇,地域广、事情多。面对人多警少的困局,村警模式的创新无疑给当地派出所带来了一场“及时雨”。按照“一村一警”机制,两地公安机关便可增加警力 36名,极大地解决当地警力不足的难题。“村警入职后,有效减少了我们派出所的压力,好管理、能胜任,在化解村民纠纷方面他们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水派出所所长席江鹏说。
从“一方村警管一方人”出发,为选好配强村警队伍,县公安局对村警的招录也摸索出了一套办法:因为本村人更熟悉本村的基本情况,了解当地的人文风情,处理问题更加得心应手,所以招录的村警原则上以本村人优先。除对文化水平有所要求外,是否为党员、是否为退伍军人等条件也在招录条件的框架中。通过考试的村警们还要经过公安局统一安排的专业培训,经过培训合格及实习后才能正式入职。
“人”的问题解决了,但怎么提高工作效率、如何长期扎实开展好相关工作,也是县公安局考量的一个关键。为更加了解村警工作情况,县公安局把“一村一警”工作当作夯实公安机关基层工作基础的一件大事,成立了专项调研组到各乡镇开展实地调研,帮助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让村警“进得来、留得住、好管理、能胜任、保民安”。
村警模式的创新,不仅解决了当地基层治安警力不足问题,对本地待业的许多退伍军人、大学毕业生也是个利好。在迤那镇中心村,村警张广潮正在开展社区入户调查。“我已经退伍十三年了,退伍后就在家务农,去年听说招村警我毫不犹豫报了名,党和组织培养了我,能为社区做点事我也高兴。”张广潮这样说。因为招录的村警多为本地户籍,“出门就是岗位,回家便是下班”,工作之余又可以兼顾家庭,村警机制既延伸了地方治安管理的“毛细血管”,也带动了地方的就业和发展。
由于乡镇村落分布广、群众居住面稀疏,成为制约公安工作效率的最大难点。许多时候,处理一起警情的大半时间都花在了找人和赶路上。村警模式的铺开,从源头上也解决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矛盾。村警们因为有“底数清、情况明、反应快”的巨大优势,许多发生在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很快就能得到及时化解。就在几天前,张广潮所在社区的两名群众因为土地发生了纠纷,还没等到报警,便被巡查中的张广潮成功化解了。这也体现了村警机制建立的初衷——“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纠纷不上交”。
目前,在威宁大地上,活跃着600余名像张广潮这样的村警,他们扎根乡村,紧贴群众,不管是作为服务群众的“办事员”,还是打击犯罪的“情报员”,他们都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为打通基层治安管理“最后一公里”贡献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