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乡:拔掉“穷根”迈过坎
作者:罗喜贵 赵伟 李冉 况清 时间:2019-06-03 阅读:358
石门乡:拔掉“穷根”迈过坎
记者 罗喜贵 赵伟 李冉 通讯员 况清

石门乡靓丽的小集镇一角

石门乡靓丽的小集镇一角
初夏时节,走进石门乡,感受着这里发生的变化:满山苍翠人勤奋,白墙青瓦幸福多,交通便利路灯亮,大棚丰收百姓乐……所到之处,到处皆是欣欣向荣、活力迸发的景象;“交通、产业、教育、医疗、卫生、精气神”,所听之言,句句洋溢着发展的希望。
地处威宁西北部的石门乡,距离县城140公里,全乡总面积140.59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87个村民组,最高海拔“白刀岭”高达2762米,是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也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2015年6月底,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啃下石门这块“硬骨头”,时任省委书记陈敏尔把这块“硬骨头”作为自己的联系点,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数据显示:2018年末,石门乡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从2015年末的6734元上升到9627元,贫困人口已从2015年末的1808户7680人下降到了2018年末的561户1978人,今年还将计划脱贫444户1755人,实施兜底117户223人,该乡将于今年年底实现全乡脱贫。
3年多来,石门乡在交通、城乡面貌、产业、教育、干群精气神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向贫困开战
“半年粮食都不够,有女莫嫁石门郎。”曾经的石门乡,留给人们的印象只有“穷苦”二字。
面对极端恶劣、贫瘠的土地,为了生存,石门人没有退缩,他们选择了面对现实,向贫困开战。
在这片14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然环境恶劣,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单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代石门人的发展需求,寻求新的产业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家住石门乡荣合村新营苗族小康寨的村民韩普宁,曾是村里一穷二白的贫困户,2018年石门乡荣合村引进广西宏华集团贵州宏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该村新营苗族小康寨建设了“动车式”扶贫现代生猪养殖示范基地,韩普宁和寨子里的40多户贫困户利用特惠贷、财政扶贫等资金参与了入股,成立了石门乡鑫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养猪场,并参与养猪场的日常管理和运营。2018年6月4日,该合作社在已建成的1栋猪舍里投养了1000头猪崽,当年12月,养殖出栏的1000头肥猪顺利销到了贵阳、遵义等地,该合作社不仅盈了利,还为入股的40多户贫户分红10.8万元,韩普宁也因此分到了属于自己的股份4900元。
目前,宏华集团生猪养殖场采用“动车式”精准脱贫生态生猪养殖模式运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公司专业伺养母猪,将仔猪委托给合作社代养,并按照统一提供仔猪、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提供预防治疗药品、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回收出栏的商品猪的模式运营,在保障贫困户基本利益的前提下,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产业引条路,发展靠自己。”如今的韩普宁不仅参与合作社养殖的信心更足,还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科学发展致富之路。在合作社的引领下,韩普宁不仅脱了贫,还一路向小康迈进。
团结奋进,苦干实干;挑战贫困,迎接未来。在宏华集团养殖产业的带动下,石门乡荣合村苗族小康寨不仅有了自己的产业,还成为了石门乡产业发展的典型。
“乌蒙之巅锁星魂,深崖万丈传鼓声,攻坚唤起千城将,誓达小康拔穷根。”如今的石门乡,在产业发展的带动下,正朝着“两年变面貌,三年见成效,五年达目标”的目标迈进。
教育扶贫斩穷根
扶贫先扶志(智),教育扶贫拔穷根。走进石门乡新合村云炉小学,干净整洁的塑胶运动场上,朝气蓬勃的孩子们正在做着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整个校园充满了温馨和谐的气氛。
“你们的理想从这里开始。祝大家心想事成!”这是2016年6月25日,时任省委书记陈敏尔在石门乡新合村云炉小学调研时留给孩子们的寄语。2017年5月31日,时隔不到一年的时间,时任省委书记陈敏尔再次给石门乡云炉小学六(2)中队的孩子们回信,教育孩子们要“从小立志向、有梦想,刻苦学习、健康成长,热爱生活、懂得感恩,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将来成为合格有用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更好地建设家乡、报效祖国。”
三年多来,石门乡在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各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教育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今,石门乡17个校(园)点,不仅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目前,石门民族中学已实现了校园中央空调全覆盖,教室内均已配齐配优“班班通”等现代化教学设备,音、体、美、刺绣、蜡染等各种功能室一应齐全,教师宿舍、学生食堂及塑胶运动场、篮球场等体育设施均按照国家标准化建设,全校拥有教师77名、学生1156名,师生比达1:15.1,师资力量充足,学科结构合理,教师学历均在大专以上,达标率100%,全校软、硬件基础设施均处在全县乃至毕节全市农村初级中学前列;而教育教育质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据校长李正东介绍,石门民族中学2015年中考成绩500分以上的只有2人,2018年该校中考成绩500分以上的学生却达到了49人,取得了全县第二名的好成绩。
教育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近年来,石门乡始终坚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聚焦群众的能力养成和发展潜力培养,变“输血”为“造血”,在改变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还注重解决广大群众的物质贫困和素质贫困,切实把教育扶贫作为全乡攻坚拔寨的重要任务来抓,全乡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该乡经济社会带来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一位博士生眼中的“石门变了”
在石门采访,记者听到群众说得最多的就是“没想到!”
如今在南开大学攻读博士的牟学清是地地道道的石门乡荣合村飞出的“金凤凰”,20多年的漫长求学道路让他对家乡充满了感情与记忆。在记者拨通的电话中,牟学清第一句告诉记者的就是“真没想到家乡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牟学清说,近年来,在外求学的自己每次放假回到家,心中都会充满无限的喜悦,那就是看到家乡的变化和父老乡亲们的日子一天过得比一天好。
牟学清告诉记者,他从1994年9月在石门乡读小学,那时的石门乡条件很艰苦,交通不便,他和同伴们上学都得走山路,一走就是个把多钟头。如今的家乡却在党和政府的倾力关注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水、电、路、房、讯、寨等各种基础设施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生活蒸蒸日上。作为一个从家乡走出去的博士生,既为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到无比高兴,也希望家乡真正把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引领群众发展好产业,切实为家乡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同时还要衷心感谢党和政府为家乡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今年80岁的张义祥老人更是亲眼见证了石门乡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的巨大变化。他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石门乡就始终沿着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一路向前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在两任省委书记的亲自挂帮下,石门乡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面貌,还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了大幅提升。要是回到解放前,这样的日子想都不敢想,石门乡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可要感谢党和国家的大恩大德,没有共产党,哪来的幸福生活。
过去的石门乡,“泥土墙、茅草房,支口锅来铺张床”;如今的石门乡,“宽敞院、高楼房,真皮沙发弹簧床”。
特别是近几年,石门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成为威宁脱贫攻坚中一道亮丽的缩影,绽放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释放着无限的精神动力,挺起了贫困山区科学发展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