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06-03

“六一”记忆

作者:朱成 时间:2019-06-03 阅读:333


   虽然自己早已不是儿童,却也会为儿童节的到来而蠢蠢欲动。未曾改变的锣鼓声,也未曾改变的哨声从耳边响起时,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的小时候。
  那时候的村庄比现在安静得多,我们很少能在路上遇见一辆汽车,所以走起路来都是大摇大摆、“横行霸道”的,貌似整条车路都是我们的,都属于我们,而不是属于车子。那时候的我们,最期待过两个节日,一个是过年,也就是春节,而另外一个则是儿童节。
  这两个节日在我们心里的分量不相上下,因为春节可以吃一些平时吃不到的东西,并且还有压岁钱,更让我们倍感高兴的是,可以三天不干农活。而对于儿童节,虽然才是短暂的一天,甚至几个小时,却让人回味无穷。但是那时的我们,会在四五月份就开始盘算着与六月一日相差的天数,每过了一天,心中就多了一份单纯的喜悦。随着时间的逼近,我们那张天真可爱的脸上便被彩笔涂上了一层幸福的颜色,感觉期待的花骨朵儿,马上就要绽放了。
  当然,也有希望落空的时候,那就是由于天气或者各种原因儿童节被推迟或者取消。在我的记忆中,六年的小学时光,六个儿童节,过了四个,其中有三个是过得迷迷糊糊,没有多大印象。而对于落空的那两个,心里曾对学校充满怨恨,也因为天气的不给力而闷闷不乐了好些时日。
  我们对于儿童节的喜爱与期待,不仅在于那天上演的节目或者领到的奖状以及得到的祝福,而是有一种心系热闹的幸福。因为在儿童节这天,热闹不仅属于我们学生,还属于学校附近几个村子的男女老少。学生迎着朝阳去打好“头阵”之后,附近几个村子里的人都会接二连三地到来,这些人当中,有拄着拐杖的老人,有襁褓中的婴儿,有跌跌撞撞的孩提,有小心翼翼的孕妇,有卖小吃的摊贩……
  那时候的节目虽少,且含量不是那么的高,话筒与音响也时好时坏,可是台下的欢呼声与呐喊声不亚于现在的一个小型演唱会。我还记得自己读六年级时过的最后一个“六一”,我在老师的鼓励下报了一个节目,朗诵席慕蓉的“七里香”。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个人表演节目,第一次踏上学校那个简陋的舞台,第一次拿着话筒,稍有情感地背着: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在绿树百花的篱前/曾那样轻轻地挥手道别/而沧桑了二十年后/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微风拂过时/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记得那时候我是从仅有的一本叫《四库全书》的资料里面找来的这首诗,因不懂得这首诗的意境以及表达的真正思想,所以朗诵起来就感觉像背书一样,二分钟左右便完成了,随后便带着朦胧与心跳离开了舞台。
  我永远记得六年级时的那个“六一”,也永远记得这首诗,并且也喜欢上了这首诗,而在如今这个年龄去理解这首诗,才发现与自己有数不清的共鸣。
  欢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当夕阳把人的影子拉长时,操场上的人们才不舍地散去。然而,学校的一角里还躲着几个没有玩够的小孩,他们害怕家人的叫喊,害怕老师的催促,便悄悄地隐藏在一个角落弹着弹珠、吃着冰棒与辣条。
  也许那就是童年,喜欢一件事就一直不顾一切地喜欢;喜欢某个节日,便提前把时间算得满当当的,生怕自己在那一天遗漏了什么,荒废了什么;喜欢某首诗,即使说不出一个理由,也依旧坚持喜欢。
  这就是我对儿童节的记忆,虽然有些细节在心里已经模糊,已经被一些不知所以然的东西所侵蚀,可我在心灵的一角里,总给它们腾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空间,好让记忆里的快乐与美好不被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