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06-03

关于山歌的二三事

作者:麻玉米 时间:2019-06-03 阅读:221


   忽然想来说说山歌,以及山歌以外的其他事情。
1
  山歌,一个山字就把它的属性囊括得清清楚楚。山野,山林,山人,山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自成一格,不循规蹈矩……是山歌的天生性格。所以,非要拿山歌来和黄钟大吕的正曲来比较,那是不公平的。
  小时候在老家,时不时能听到一句半句山歌,例如什么“太阳出来照北坡……”之类,一鳞半爪也没听全。只不过在老家那个地方,山歌似乎是一个隐晦的东西,每次我怀着好奇询问大人“他们唱的是什么啊?”的时候,总是能收获大人一脸的鄙夷——“小孩子家家嘞,嫑问这些”。
  越是不了解,便越是好奇。终于有一天,我和小伙伴们上山放牛,这才第一次听到了完整的山歌。呵,原来就是像古诗一样的句子嘛!七个字一句,四句唱完再重头。也没啥稀奇啊?为什么家里的长辈们对这个东西这么讳莫如深呢?
  再后来,上山放牛的日子多了,我也知道了这当中的一些猫腻:山歌,可不是单纯唱给山听的,多数时候它也唱给心上人听的。在那些“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时代,如果山对面看见了你的心上人,想说句话怎么开口呢?总不能老远巴巴地跑过去吧?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山歌。一首山歌喊过去,那边的姑娘是否婚配?有没有人家?愿不愿意搭理你?你也能用山歌听出来。“太阳出来照白岩/金花银花滚下来/金花银花我不爱/只爱姑娘好人才。”朗朗上口,言简意赅——这就是山歌。像酒坊才出炉的头酒——简单淳朴,浓烈又直白。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对山歌的好奇心,也终于因为那日复一日亘古不变的调子而产生了厌烦,像顺口溜一样的“七言绝句”,也没了初见时那样的精彩。但我最终没有嫌弃山歌——因为喜欢山歌的这个群体本就是孤独的。他们的文化素养还不足以支撑他们运用更多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方便又直观的山歌几乎包容了他们的所有需求。这是人们在那大山大河里一代代人口耳相传遗留下来的产物,和那黄土地、黑煤炭、包谷洋芋一样,你可以说它土,但不能认为它不好。
 
2
  后来,我因为读书从乡下回到了城里,小城里人很多,我却没在城里听见老家大山里那样的山歌。直到有一天,我看了两部电影:《刘三姐》和《五朵金花》。“山歌竟然还能这样唱?”——看完电影之后的我,对“山歌”的认知产生了崩塌式重建。
  “连就连/你我相约定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当听到《刘三姐》里这段歌词的时候,我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这还是山歌么?和“山无棱,天地合,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简直平分秋色!而在《五朵金花》里,“燕子飞过楼窗口,要捎书信又害羞。莫是剑川花开迟,误了好时候。”这段绣花词,又和“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什么两样?
  原来,山歌也没有那么土!大俗大雅的界限,真的没有那么泾渭分明。
 
3
  这些年,人民群众的日子是越来越好过了。从“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演变到如今的“走路不湿鞋,喝水不用抬”,山歌产业也乘着这股东风,意外地得到了蓬勃发展。
  每逢赶场天,乡镇集市拥挤的路口上总有几台高音喇叭在播放着批量生产出来的山歌碟。来自云贵川三省的各路山歌艺人汇聚一堂,同场竞技。除了数量最大的言情类、猎奇类,也不乏有一些歌颂乡土风情的专辑。比如前些年那首红极一时的《威宁是个好地方》—— “威宁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好风光/高楼大厦几十层/草海美名传四方”歌颂了威宁美丽的风景,又顺带把这里的经济社会给夸了一遍。也算是对小县城一次独辟蹊径的宣传了。
  社会在发展,人们看山歌的眼光里也多了几分包容。谁能想到,当年讳莫如深的山歌,如今也被摆上了台面。在赫章、纳雍、水城等地,还专门有人进行山歌的商演。原来,除了噪音、除了低俗,山歌还可以挂上其他的标签。
  平凡世界里的平凡人,幸福总是生生不息,又无法企及的远。如今身处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你有没有回想起自己在大山里唱过的那首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