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9-06-03

刘三军:行走在乡村的“白衣天使”

作者:所漫 时间:2019-06-03 阅读:238





刘三军为患者清洗伤口

从医25年来,他始终坚持救死扶伤的初心,是行走在乡村的“白衣天使”。他是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更是一名基层共产党员,用自己的医术解除患者的疼痛是他最大的追求。
  他就是秀水镇人民医院医务工作者刘三军。
 
从医二十五载,救死扶伤初心不改
 
  1995年,从毕节卫校毕业后,刘三军被分配到秀水镇从事医务工作。上个世纪90年代的乡村医院,医务人员严重缺乏,当时的秀水镇只有7名医务人员。医疗条件困难,药物稀缺,医疗器具匮乏,仅有听病筒、体温计、玻璃型针管等简单的医务器具。看病、开药、治疗都是一个人流水式完成,每次用完的针具,都要通过蒸煮自行进行消毒。
  “医生这一职业的意义就在于救人治病,与盈利完全不沾边。”这是刘三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那时候,常常半夜里,刘三军家里都会响起患者来求救的敲门声。谁家要生孩子了,谁家的老人不舒服,谁又摔伤了腿……,他常年睡的都是囫囵觉。
  直到现在,刘三军爱人还常常拿他打趣,夜里猫打翻碗,他都会惊醒,迷糊中喊道:“谁家怎么了,我马上来。”无数个夜里,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风雪交加,他都奔走在去帮人医治的路上。
  在秀水镇,无论是集镇或者是乡间,只要刘三军出现,总会有不知名的群众跟他打招呼,而他也总能询问出对方的病情如何。从群众的表情和言语中,那份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勤奋好学,用行动诠释“白衣天使”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乡村医院的医疗条件已经与原来的县级医院相差无几。医务人员也得到不断的充实,并延伸到村一级。
  一直以来,刘三军坚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他虚心向知名专家学习请教,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临床工作中积极投身于新技术的创新实践。他常说:“作为一名医者,学习是永远的任务,提升自己的医务能力永远在路上,是永无止境的。” 
  刘三军在医治每一位患者时,从不仅仅凭借印象、仪器检查的结果去轻易下结论,而是详细询问病人病史,严格对病人进行细致入微的检查,经过认真的综合分析,才对病情作出最终诊断,给出治疗方案。
  刘三军悉心服务于每一位患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细心温暖每一位病人。他的努力,感染着单位同事和广大患者,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25年来,刘三军常常是最早到医院的那一个,每天查房是他的必修课。最严峻的考验是救治重症患者,这时候,常常为救患者生命而与死神展开拔河比赛,这种考验不仅要求医生有精湛的艺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也要求有超凡的意志品格。刘三军说,像对待亲朋好友一样地对待病人,不给病人开大处方,避免让病人做多余的检查,不让病人多花一分冤枉钱。
 
走村入户,助力脱贫攻坚医疗保障
 
  这些年,刘三军一直注重公共卫生服务,做好疾病预防工作。
  截至目前,秀水镇已建档21551人份,其中高血压818人、老年人1826人、糖尿病82人、重症精神病133人、孕产妇278人、0—6岁儿童1822人;建立贫困人口健康档案8379人,贫困人口建档率100%覆盖,常驻人口签约10962人,0-6岁儿童签约1546人,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1327人,孕产妇签约160人,高血压签约743人,糖尿病签约82人,精神病签约133人。健康档案数据全部录入大数据,谁有啥病,健康状况如何等等清晰记录在档,为患者预防疾病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尽管刘三军忙于业务工作,但他常常组织医务人员到集镇上、村里开设健康知识讲座;每年都要到全镇15个村(社区),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一次以上免费体检活动,给他们提供新的诊疗指南,使病人的健康知识不断更新。
  全镇精准扶贫户1921户8379人,刘三军带着他的医疗队户户到访。走访中,在秀水镇中义村,刘三军对一名叫龙树珍的苗族同胞格外关注。龙树珍是一名二女结扎户,其中一女已故,另一女外嫁到海拉镇,家庭条件困难。她10年前因癫痫病发作,致使右腿被烧伤,创伤面有巴掌大小,常年未医治,使得创伤医治难度大。
  看到创伤,刘三军心被扎了一下。这样的烧伤,十几年没有进行医治,从医学角度上来说,如何存活下来让他不解。但作为一名医者,他的心被揪着,这份疼痛又是如何忍受过来的。为了救治龙树珍,刘三军向相关更有经验的医生请教,结论是植皮就医。但从客观方面出发,经过多方面的权衡考虑,刘三军毅然决然担起了龙树珍的伤口救助重担,长期按时为龙树珍进行伤口清理。3个月下来,风雨无阻的上门为龙树珍消毒清理伤口近25余次。皇天不负有心人,龙树珍的伤口现在已经愈合了一半。刘三军高兴地说:“再坚持几个月,龙树珍的伤口就能得到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