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了田园 富了山乡
作者:沈光勇 邓威 时间:2019-06-13 阅读:219
绿了田园 富了山乡
——草海镇香葱种植助力脱贫攻坚小记
记者 沈光勇 邓威

务工村民正在种植小香葱
走进草海镇同心村赵家桥大棚蔬菜种植基地,一排排蔬菜大棚在晨光中泛着银色光芒,务工者穿梭在大棚之间,忙碌着赶在季节前头,把农作物栽种下去。
“四季香葱,葱香四季,产业规模上去了,群众增收致富就有希望了,可以说‘钱’途大好。”威宁坤武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陶旭说。
该基地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气候宜人,不仅能种植白萝卜、大白菜等高效蔬菜,还能种植大蒜、黄姜等调味佐料农作物,特别是种植香葱,更是香飘四季,钱满腰包。
在田间地头游走,草海镇坤武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香葱种植基地大棚内,满眼都是长势喜人的香葱,一时葱香四散扑鼻来。
对于村民而言,土地就是群众的命根子,而优质的土地、丰富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更让大家趋之若鹜。
如今,拥有如此优质资源的草海镇,在大党建的带动下,引领或培育农业合作社,让蔬菜种植农业产业遍地开花结硕果。
“我们选择在同心村赵家桥种植小香葱,主要就是看中了当地的土地、水源和气候的优势。”陶旭说。
现在,陶旭和他的团队在香葱种植上的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年收入也越来越好。他的香葱种植基地,也从开始的80亩,扩大到了500亩,种出来的香葱更是不愁销路,每年都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目前,我们的主要销路是在威宁周边市场。有时玉溪这边也过来拉葱种,因为我们这边的气候产出的葱种适合玉溪栽种。大量采收上市时,一般销往水城、贵阳、上海、广州等城市。”陶旭说。
致富的同时,陶旭不忘乡邻,心里总是装着他的工人和乡亲。为了帮助大家尽快脱贫致富,他的香葱基地常年雇用工人数10人,工人月薪均在2400元到4000元不等。一年下来,香葱基地要支付工人劳务费用70余万元。
“我们的工人工资,普通工是一天80元,管理员是一天100元,技术工是一天160元。也有做计件的临时工,他们的天工待遇稍微高一点,但工作需求不稳定,忙时有160人左右,闲时也有60人左右。”陶旭说。
陶永学是同心社区的村民,与陶旭是族人,也是邻居。自该基地建立以来,他就一直在基地务工。如今,他已是基地的管理人员,一个月能拿到4000元工资。
“在这里干活,一天就是理些杂事,并带着工人耕地、洒水等,一年四季都不闲,工资也就是每天130元,要得了。”陶永学说。
好土、好水、好气候,才能种出好蔬菜。下步,陶旭的内心正在蕴育更大的梦想,他要抓住当下的好机遇,计划三年内,将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亩以上,带动更多的乡亲脱贫致富。
“蔬菜生长周期快、比较效益高,我们要瞄准重点品种,改善生产条件,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老百姓脱贫致富。”草海镇党委书记钱军说。
近年来,草海镇想办法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盘活资源经济,强镇富民谋发展,为群众谋求到了一条条实实在在的致富道路,给百姓脱贫攻坚、奋力赶超和同步小康带来了希望。
作为威宁蔬菜重点生产区域,草海镇蔬菜产业在品质提升、标准打造、种苗研发、品牌培育等方面趟出了一条高质、高效科学发展之路。
“草海镇有4.5万亩的耕地,现在蔬菜占了3万亩。”钱军说,“在产业选择方面,主要以大白菜、白萝卜和莲花白‘三白’为主。”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草海镇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在卯关、同心等村(社区)建设蔬菜种植基地与合作社,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以“种得出来,销得出去,互利双赢,共同致富”为发展方向,由合作社或基地向当地村民流转土地,村民通过就近就地到合作社或基地务工方式,增加收入。
“目前,合作社在技术方面很成熟,当地自种自收的村民,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向合作社咨询。”钱军说。
为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草海镇常态化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工作,让参训农民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生产技能,助力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主要以基地培训为主,老百姓在基地里面打工,他就会学到技术。在让老百姓脱贫,过上幸福美满好日子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共同发展,共同致富,让农民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职业。”草海镇同心社区党支部书记卯昌举说。
与此同时,草海镇依托自身优势,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做大做强园区经济,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下步,我们将按‘139’工作思路和产业布局,到2020年建成1个国家级农业园区,建成3个省市级农业园区,建9个县乡级农业园区。”钱军说。